


953290学校代码:10246学 号:032015190硕士学位论文• •战略性R&D促进政策一一加入WT0后中国贸易政策的导向院 系: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系专 业:国际贸易学姓 名:王作维指导教师:胡涵钧教授完成日期:2006年5月22日中文摘要加入WTO之后,我国的贸易政策为适应WTO的相关协议和框架必须做出 进一步的深远改变,尤其是一些原来受保护程度较深且对国计艮生具有战略意义 的产业将大幅度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壁垒、全面开放国内市场与此同时,我 国仍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市场经济的各方面制度尚不完善,经济总体实力不强, 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民营企业的成长还有待时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相当薄弱 市场开放后,本国企业必将面临发达国家优势产业和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和扩 张这些因素又决定了我们不能不顾本国利益,完全无保留地开放市场本文的 主旨就在于探讨如何基于我国的现实,实施创新的贸易政策,在不违反WTO框 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来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本文以垂直差异型产业内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外部经济说” 作为理论基础,依据中国国情详细阐述相关理论并提出战略件R&D促进政策, 以期增强本国企业的竞争实力,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为加入WTO之后我 国贸易政策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外部经济说R&D促进政策垂直差异型产业内贸易战略性7中图分类号:F125.1, F74Strategic R&D Promotion Policy—Direction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Policy afterentry into WTOAbstractAfter the entry into WTO, great and vast changes must be made to China's foreign trade policy further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WTO agreement and frame. Some initially well-protected national industries, which are also of great importance to national economy, must cut down the tariff and non-tariff barrier by a large margin and open the market extensively. Meanwell, Chinese economy now is at a transition stage and the institution of our market economy is not complete yet. Besides that, the overall economy and enterprises of China's competitiveness are still weak and after the openness of the national market, native firms will confront the condition of intensive competitiveness and expansion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o the foreign trade policy of China must be based on our national benefit. Innovative foreign trade policy should be made not only adaptive to the WTO frame or agreements but also favorable to maintain our national benefit.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this paper are the theory of strategic foreign trade policy -externality economy and vertically differentiated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theme of this paper, which is the strategic R&D promotion policy, can serve as a choice of the future foreign trade policy of China after the entry into WTO.Key Words : Strategic Foreign Trade Policy -Externality Theory, Vertically Differentiated Intra-Industry Trade, Strategic R&D Promotion PolicyCLC Number: F125.lt, F74第一章引言论文摘要部分提出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和中心思想,基于上述思路,本文的基 本结构如下,第一章,引言。
提出问题,加入WTO之后我国外贸面临的形势及演变趋势, 思考基于我国国情的贸易政策的选择;阐明观点和分析框架,围绕战略性贸易政 策理论外部经济说和垂直差异型产业内贸易理论,提出战略性R&D促进政策的 构想;研究方法,采用数学分析及经验论证的方法第二章,文献回顾与评论重点介绍本文理论基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外部经济说和垂直差异型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相关文献及理论发展对理论进行简 单的比较分析和总体评价,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加以选取改造作为立论第三章,考察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以及国外相关的贸易政 策,揭示我国目前仍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的特点为有效应对加入WTO之 后新的贸易形势,提出把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的战略性R&D促进政策第四章,在上一章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两个模型基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战略性R&D促进政策导致的两大效应一市场份额效应 和质量逆转效应第五章,以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为例来说明战略性R&D政策在我国实施 的对象却前景,作为本文的经验论证第六章,政策建议考虑FDI对我国企业R&D的负面影响,论证由政府主 导的R&D投入的合理性以相关产业为例进行经验分析,提H政策建议,积极 发展产业内贸易,以战略性R&D促进政策不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适应加入 WTO后的国际形势和发展趋势。
一、中国加入WTO之后的贸易政策向何处去?中国在加入WTO之后,必须顺应其框架,更广泛更深入地改变现有的仍然 相对保护的贸易政策,尤其是在一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产业领域,要按照WTO 协定进一步降低关税、大幅度削减非关税壁垒、开放本国原先较为垄断的市场 但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市场经济的各方面制度与成熟发达的市 场经济比较尚不完善,大多数方面十分滞后,经济总体实力不强作为微观经济 主体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当薄弱,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民营企业的成长还有待时 R.这些因素又决定了我们不能一味顺应WTO的框架毫无保留地开发市场贸 易政策的制定在充分考虑顺应WTO总体框架的同时,应把着眼点放在维护我国 自身经济利益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与扩展,产业内贸易(包括公司内贸易)的发展 愈加迅速,其占各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已成为当今贸易发展的主流 具体到我国,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尤其是相关产业大型企业“走出去”战 略的实施;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种差异性产品的需求的不断增加,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同类或相似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日益占据主 导地位.本文研究的着眼点是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伙伴之间的产业内贸易问题, 同时所选相关产业大多数也正是我国竞争力较弱但加入WTO后需要做出实质性 开放的产业。
随着我国竞争力的增强和国际贸易地位的梃升,与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的迅 速发展还导致了贸易摩擦迅速广泛地增多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尽管中 国已加入WTO,但在双边贸易中,发达国家仍采取种种手段设置市场准入障碍, 对我国的外贸造成重大损失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加速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 争力并采取可行而有效的贸易政策本文认为我国的总体经济条件越来越适合建 立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产业内贸易基础之上的新贸易理论,因此制定 新的贸易政策就必须充分考虑到与之密切相关的产业内贸易和战略性贸易政策 的理论却实践二、战略性R&D促进政策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基础本文在产业内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战略性R&D促 进政策,为我国加入WTO五年后,相关产业保护过渡期行将结束的形势下,如 何实施创新的贸易政策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决策参 考产业内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具体而言,内容十分丰富,并仍在不 断发展和完善中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国际、地区经济环境,本文力图考察 理论中较为接近中国实际的部分加以阐释和构建模型战略性R&D促进政策的实施范围是与发达国家存在产业内贸易的相关产 业,这些产业同时满足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所要求的产业标准,即基本具有较高 的行业集中度和行业壁垒,一般而言这些行业的发展对整个经济社会还具有外溢 效应。
本文着眼于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现阶段这种产业内贸易在 型态上主要呈现为产品的垂直差异型(我国企业生产较低质量产品):传统的战 略性贸易政策存在诸多限制,我国加入WTO后必须在WTO的大框架下制定贸 易政策,可行的选择是借鉴其外部经济说,大力促进目标产业的R&D活动以增 强本国企业竞争力本文还考虑了 FDI流入对我国企业R&D活动的负面影响, 阐明了由政府主导的R&D投入在现阶段的必要性战略性R&D促进政策就是 在与发达国家垂直差异型产业内贸易中,由政府积极主导策略性地扶持和促进目 标产业的R&D活动,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此增强本国原来受保护产业的 国际竞争力,适应我国加入WTO的贸易新形势,服务于我国的经济长期增长和 效益三、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模型本文所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数学证明和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主要 在两个紫密相关且具有共同主旨的模型之间展开任何一个经济政策都可以找到 其经济学意义上的基础模型,战略性R&D促进政策建立在产业内贸易和战略性 贸易政策两大理论基础之上,结合了两个理论中的部分内容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 理论创新第一个模型是一个本国市场上的古诺双寡头垄断竞争模型,初始参与者是本 国和外国的两大垄断厂商。
在初始模型假设的结构和参数下,利用数学分析推导 政府参与(如对本国厂商的R&D投入)对两大厂商博弈的改变论证结果反映 出政府为参与有效该变了博弈,增强了本国厂商的竞争力然后提出发达国家 R&D投入的相关数据和政策,通过国际比较进行经验分析第二个模型是第一个模型的理论深化,同样基于本国市场,模型假设条件与 第•模型基本相同新的假设条件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产质量相对较低的产 品,发达国家垄断厂商在我国生产质量相对较高的产品,主要体现了我国与发达 国家垂出差异型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理论背景数学模型的分析推导显示出在 质量差异并不太悬殊的情况下,本国政府的战略性R&D促进政策将导致本国厂 商的质量逆转(Quality Reversal) ——由生产相对较低质量的产品转为生产相对 较高质量的产品,外部的政策变量导致了厂商双方博弈的新的内部均衡而本国 企业国际竞争力也将得到提高,产业内贸易将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过渡,产业结构 实现升级第二章文献回顾与评论第一节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某种同类产品,即同一产业内部差 别化产品的交换的贸易形式差别化产品是指产业内相互竞争的企业生产的、具 有不完全替代性的产品。
它分为水平差异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差异型产业内贸易 两种其中水平差异(Horizontally Differentiation)是指由产品的外部特征等外 延因素形成的差别垂直差异(VerticallyDifferentiation)则是指产品品质或质量 的差别如果说水平差异是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为消费者提供更多规格选择的 话,产品的垂直差异则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品质或质量的选择在垂直差异产品 的消费上,消费者行为往往会受到预算的限制根据不同的模型,水平性产业内 贸易可以由规模经济、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相互倾销等原因引起:垂直性产业 内贸易还可以由要素禀赋差异等原因引起格鲁贝尔和劳埃德(GrubeL H.G & Uoyd, P.J.) (1975)认为产品的差异性 和规模经济的存在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依据产业内贸易还可能是政府的某 项政策或法律约束的结果一国如果运用补贴或其它方法促进某些商品的生产, 有可能使这个国家成为这些商品的出口国,当该国仍在进口这些商品时,产业内 贸易就发生了;由于某项国际协定,一国从其它国家进口本身具有出口优势的产 品,也会造成产业内贸易在他们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重点研究的是水平 差异型产业内贸易。
克鲁格曼(1981)运用模型证明了,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相似的国家之间 会进行产业内贸易,尤其是当贸易双方在要素禀赋方面有很大相似性的时候,两 种要素都可以从贸易中获益因此相对于产业间的贸易来说,产业内贸易所带来 的调整匕较温和,成本较低布兰德(J.A.Brander)和克鲁格曼一起(1983)证 明,在寡头垄断竞争的市场中,就算不存在成本差异和规模经济,在市场分割的 假设下,寡头之间的“相互倾销”也将使产业内贸易出现:不同国家中的各个垄 断厂商都向对方厂商的国内市场进行倾销由于相互倾销的产品一般是相似的工 业品,该模型也很好地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的一个原因20世纪后期以来,垂直差异型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日渐增多福尔威(Falvey, R.E)和凯克斯基(Kierzkowski, H)的模型(1987) (F-K模型;表明,即使不 存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也会存在工资相对较低的 国家在生产低质量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工资相对较高的国家在生产高质量产品上 有比较优势,每个国家都有对不同质量产品的需求在F-K模型中,实际的贸 易类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程度与特性)依赖于要素禀赋、技术和收入分配情 况这三个因素对不同国家的相对影响。
莎科特和萨顿(Shaked> & A.Sutton, J.) (1984)的模型(S-S模型)研究 由于R&D支出不同造成的产品质量差异对市场的影响假设不同企业的产品质 鼠有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了企业R&D支出的多少同时,如果质量不同的同类 产品以相同的价格销售,消费者将选择质量高的产品自由贸易会使一个质量的 产品只由一个企业生产,该生产者同时供应国内外两个市场从而导致垂直性产 业内贸易的发生,一个国家出口质量较低的产品,另一个国家出口质量较高的产 品市场的扩大将使产品质量普遍提高从长期来看,能够留在市场中继续提高 其产品质量的企业将越来越少不过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不一定会减少,因为即使 统一的市场中只有两个企业,它们分别生产有相对质量差别的同类产品,只要它 们分别处于不同的国家,两个国家之间就会发生垂直差异型的产业内贸易第二节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提出和发展20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学家围绕贸易政策的论争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战 略性贸易政策建立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产业内贸易的新贸易理论基础 之匕它主要针对具有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战略”正是因 为在寡头垄断模型中,本国政府制定最优贸易政策时会把外国厂商和外国政府的 反应考虑在内,常常是由两方博弈发展到三方甚至四方博弈。
布兰德和斯潘塞(BJSpencer) (1981)提出,在面临外国寡头垄断的条件下, 进口国政府可以利用征收关税等措施从外国垄断寡头处抽取部分垄断租金,并有 可能引致本国厂商进入市场甚至出口由此拉开战略性贸易政策论争的序幕,一 大批相关论文由此诞生布兰德(1995)把战略性贸易政策解瞿为能够决定或改 变企业之间战略关系的贸易政策,这种战略关系是指企业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 性,一个企业的获利受到其他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而所有企业都知道这一点 于是政府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作为第三方加入博弈,导致本国和外国的厂商都 做出与无政策干预时不同的战略选择,引导竞争优势向有利于本国厂商的一方发 展,使得国民福利得以提高并足以弥补因美税而导致的扭曲传统的或者说狭义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利润转移理论其基本思想是由 于在寡占行业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涧或租金,本国政府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贸易干 预政策来影响竞争双方以改变竞争格局,从而达到抽取外国垄断厂商的垄断租金 向木国厂商转移利涧来提高本国福利的目的.主要包括三个观点——战略出口政 策、战略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这些理论主要由布兰例、斯潘 塞和克鲁格曼来完成。
布兰德(1983)和斯潘塞(1985)正式提出了战略出口政策的理论框架战略出 口政策基于第三国市场模型,本国厂商同外国垄断厂商进行古诺双寡头垄断竞 争,本国政府通过研发补贴(R&D Subsidies)或宜接的出口补贴可以降低本国 厂商的生产成本,使其反应曲线右移,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利润,而这一 过程同时伴随着外国垄断厂商份额和利涧的减少本国精心设计的补贴额使得本 国企业利润的提高足以超过补贴本身的数额,从而使国民福利提高战略进口政策同样是由布兰镌和斯潘塞(1984)提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 一国政府利用关税向国外厂商抽取垄断租金或向本国厂商转移利润的可能性与 战略出口政策不同的是战略进口政策考虑本国市场,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是严格 分割的,价格在两个市场互为独立变量当存在本国企业潜在进入的可能时,国 外企业的行为会受到一定约束,尤其是当本国和外国都存在垄断寡头且本国企业 有可能出口时,对国外出口企业征收关税被其部分吸收而使本国福利得到改善的 可能性更大这时从国外垄断厂商抽取垄断租金的动机被国外企业向国内企业转 移利润的动机所加强克鲁格曼(1984)提出了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两个企业以互相倾销 为手段在各自的本国市场上互相渗透,但每个企业的边际成本不再是保持不变而 是下降。
在一个静态规模经济效应很强的行业,对本国市场的俣护可以保证本国 厂商在国内市场的稳固地位,使其获得相对于竞争者的规模优势,这反过来又降 低了边际成本,而此时外国厂商在本国市场上则将经历一个销量下降边际成本上 升的过程这样本国厂商将进一步扩张产量,扩大对其他市场的出口,外国厂商 会进一步降低产量同样当规模经济是静态时,例如对R&D的投入和“干中学” 效应,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维纳布尔斯(Venables, 1995)在布兰德-克鲁格曼的边际成本不变但存在 着固定成本的模型基础.上假定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市场,并对企业数量不考虑整数 限制,提出:征收低关税会提高本国企业的利润,降低外国企业的利涧,一方面 刺激企业进入市场,另一方面又把一些企业挤出市场,本国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 烈,而外国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因而降低,结论是低关税对竞争的间接作用比关税 本身的直接作用对价格的影响更为强烈,实施保护的国家的福利从而提高,消费 者境况改善,政府也能增加收入广义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结合了产业政策,引入了外部经济理论对于国家的 一些战略性产业(通常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生产和出口 能产生积极的外部经济效应,使得整个经济社会从中获益。
外部性的存在常导致 私人成衣收益和社会成本收益不- •致的情况,政府产业政策和贸易干预的目的就 在于从国家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琮合运用产业和贸易政策来达到该行业的发展 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这种理论的政策含义就是政府对本国厂商的R&D活动多 方面多集道地加以促进或积极扶持来增强其竞争优势布兰德和斯潘塞(1983) 最早考察了 R&D补贴的影响,提出一个三阶段的第三国市场模型,企业会战略 性地运用研发投入来影响三阶段的博弈,在不考虑出口补贴和生产补贴的情况 下,政府的最优政策应为R&D补贴巴格威尔(Bagwell)和斯泰格尔(Staiger) (1994)指出以R&D补贴作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工具,可能并不像出口补贴那样 过分依赖于特定的前提假设,只要厂商可以实现外溢效应(Spillover Effect)最 优政策就应为研发投入奇力曼纽科(Eliza Chilimoniuk) (2003)中重新讨论了 上述论点并指出,由于WT0框架对出口补贴的限制,R&D投入成为一个更可 行的政策工具政府应积极扶持高科技部门的R&D活动,以出口为导向,促使 长期生产率的增长第三节基于垂直差异型产业内贸易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传统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和相同产品或水平差异型产业内贸易联系在 一起的,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则一直未受到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关注。
国内外研究趋势表明,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者们对产品垂直差异的产业内贸 易的研究将带来该理论领域的巨大创新一些经验分析论文普遍强调了垂直差异 型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例如克拉克和斯坦利(Clark & Stanley 1999)指出质量 差异型的垂直产业内贸易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典型形式在一 些经验分析的基础上,理论性地构建模型的论文只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出现 Ghosh和Das在(2001)强调了国内外垄断厂商在本国市场上的竞争,本国既可 以是发达国家也可以是发展中国家,质量内生决定,发达国家生产高质量产品, 发展中国家生产低质量产品政府事先做出政策选择,一旦发达国家确立了战优 贸易政策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就将难以在发达国家立足但反过来的情况则不成 立,Moraga-Gonzalez Viaene (2004)中运用了一个相似的框架,但在 Ghosh 的两阶段博弈基础上加入了一个中间阶段提出本国政府的贸易或产业干预政策 (如关税或补贴)可能对竞争双方的内生质量选择造成重大影响,即使得竞争双方的质量选择逆转(Quality Reversal)0本文重点考察了 Michael Kunin和Kresimir Zigic自2003年以来的研究成 果。
其理论前提最接近于我国的现实国情,本文的目的之一正是希望以此模型为 背景来分析我国在加入WTO之后的政策走向这篇论文的框架是一个两国模型,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本国是发展中国家.两国之间展开产品垂直差异的产业 内贸易,其中本国厂商生产低质量产品而外国厂商生产高质量产品,本国市场的 结构为双寡头垄断,给定最优贸易政策,市场规模只能容纳很少数(例如两家) 11厂商,两家厂商在质量和价格上展开竞争本国政府只是在观察到两家厂商的战 略决策之后再出台政策本国政府福利最大化的贸易干预政策(如战略补贴或扶 持)不仅可以影响市场结构,还可以导致所谓的质量逆转的现象,即对最优贸易 政策的预期导致原先生产较低质量产品的本国厂商开始生产高质量产品两类厂 商的关键区别在于生产不同质量的成本,而质量逆转则取决于生产不同质量的相 对效率,当本国生产低质量产品的厂商效率和生产高质量产品的竞争对手效率相 差适度付,最佳贸易政策引致的质量逆转对本国厂商而言就是一个可行的和最佳 的反应,但如果两者效率过于悬殊,那么质量逆转显然缺乏实现的基础第四节综合评价首先,一国的产业内贸易既显示了该国相关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也与其经济发展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理论和现实都表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主 要是水平差异型产业内贸易,往往与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联系在一起,一国 如果以出口这些产品为主,无疑是处于国际市场中的优势地位从我国目前的情 况来看:产业内贸易的份额在不断上升,1980年到2000年,中国的产业内贸易 指数从17.7%提高到45.8%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的过程中,较高的产业内贸易 水平反映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具有的竞争优势,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不断提高 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份额不断提 高的结果但现阶段我国依然是以劳动力价格优势猛得国际市场,与发达国家进 行的主要还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相对低质最的产品这表明 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待提高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自20世纪 80年代以来虽已表现出明显的改善,但出口的大多数工业制成品仍是附加值低、 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少的低档次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是半加工品和初级加工 品,许多还是来料加工或装配制成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内贸易的多少和 类型都宙切相关,那么促进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产业部门的产业内贸易发展 的政策往往同时可以达到促进我国总体经济发展的效果。
如果我国与发达国家之 间的贸易在从产业间贸易发展到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之后,可以进一步发展到水平 性产业内贸易,这一过程将是我国经济赶超发达国家在对外贸易领域的反映作 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加入WTO已经五年,面临国内市场的全面开放,为了尽 量减少调整成本、获得竞争优势,有必要认真研究产业内贸易的性质、我国产业 内贸易的现状以及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措施,采取有效的产业、贸易政策,最 终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其次,战略贸易政策模式一般都假设:由于规模经济及其所造成的较高的行 业进入障碍(或要求较高的行业集中度),使得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性厂商的数目 相对来说比较少,即形成所谓的寡头垄断的局面,从而存在租金如垄断利润或生 产的额外利益,政府的干预行为目的就在于“利润转移”或实现“外部经济二 支持战略贸易政策的结论主要是以下几点:一是政策可以被用来从外国垄断者手 中夺取垄断利润或可能将垄断利涧从外国转移到本国企业;二是可以用来使本国 厂商平均成本曲线进一步向下倾斜,三是可以促进更多的厂商在市场需要它们时 进入市场四是通过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配合实现广泛的外部经济使整个经济 体系受益对战略性贸易政策还存在相当多的批评意见。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否有效还难 以证明,而这正是对战略性贸易政策论争的焦点,对其适用性的研究对我国未来 贸易政策的导向而言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研究应着眼关于战略性贸易政策正 反两方面的意见,分析不同种类战略性贸易政策相对于具体国家的适用性条件, 以此来遑出既有效又可行的政策建议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批评主要来自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在经济方面,最主 要的是认为战略性贸易政策过度依赖于模型的前提假设条件,从而缺乏•般性的 结论和政策意义战略性贸易政策对信息的要求非常高,在实际政策制定中如果 对厂商成本、竞争行为、市场结构等信息缺乏确切的了解,就难以制定适当的政 策c伊顿和格罗斯灵(Eaton & Grossman)指出:战略性贸易政策具体的政策建 议完全取决于模型的具体细节布兰德和斯潘塞的出口补贴模型是建立在古诺双 寡头垄断竞争基础上的,而如果用伯特兰模型假定条件取代占诺假定条件的话, 就会得出相反的政策建议经济批评的另一类观点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给本国带来 的福利改善并不很大,如果考虑到…般均衡的情况,那么对某些目标行业的支持 甚至可能对经济总体福利带来不利影响迪克希特和格罗斯曼(Dixit & Grossman, 1984)中强调了对资源竞争的影响。
认为在一般均衡条件下,一个出 口产业的出口扩大是以本国其他产业的资源减少为代价的出口补贴虽然降低了 出口产业的边际成本却同时提高了其他产业的边际成本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政 治经济批评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用战略贸易政策会导致报复,从而 陷入“囚徒困境”之中二是政府政策可能受到特定利益集团的影响导致本国不 利的再分配效应三是政府的政策可能引起道德风险问题,造成本国厂商的依赖 甚至引发非生产性寻租(DUP)行为另外,Dick R. (1992)还提到:如果本 国受到战略性贸易政策保护的厂商是外国控股的合资企业,那么利润将最终转移 到外国去,本国福利并不会得到改善尽管对战略性贸易政策有着诸多的批评和质疑,但不可否认,战略性贸易政 策对世界许多国家贸易政策的制定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并在相关国家得到了运 用考诸实际,战略性贸易政策在n本、韩国、ef度的软件业、和克林顿时期的 美国都有成功运用的先例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植略性贸易政策的 必需条件也不断具备,在我国加入WTO之后一方面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但 必须时刻注意维护自身的利益促进产业发展我国的战略性行业大都集中度较 高,行业集中度仍又进一步提高的趋势,这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提供了基础性 的条件,布兰德和斯潘塞(1981)指出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总是会产生明显的 单边干预动机。
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的经济现实下,自由贸易并非最佳 的政策选择同时,也存在对适用条件要求低的战略贸易政策例如“外部经济 论”中,巴格威尔和斯泰格尔(1994)指出以R&D补贴作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 工具,并不像出口补贴那样过分依赖于特定的前提假设,只要厂商可以实现外溢 效应,那么最佳政策就应为研发补贴国内学者蒋殿春(2004)中通过一个二阶 段的博弈分析了跨国公司参与国内竞争对国内企业R&D融资能力的影响,总体 结论是跨国公司带来的竞争冲击将会弱化我国企业的R&D活动的动机和能力 这对于我国加入WTO之后必须大幅度削减直接出口补贴而言就非常有现实意 义,即我们可以通过R&D促进来全方位改善本国企业的素质、提高其国际竞争 力,发挥其对整个经济的外溢效应,尤其对于在外国FDI的激烈竞争卜.难以在 R&D上投入更多资源的本国厂商更有战略意义Kunin和Zigic (2003)的分析 框架则更为贴近我国的实际,对本国厂商的R&D补贴提高了其研发水平缩小了 其与发达国家厂商的差距,这样的产业贸易政策就更有可能使我国厂商在国际竞 争中实现产品的质量逆转这有看十分重要的政策含义,即必须加紧实现产业结 构的升级、由垂直差异型产业内贸易向水平差异型产业内贸易的过渡,改变我国 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为跨国大公司“打工赚钱”的不利地位。
而这进一步而言可 以上升到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环境保护、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层面上 来16第三章中国产业内贸易现状与加入WTO之后面临的形势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间贸易在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主 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发挥了比较优势,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近 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加之国家对科研的 持续大力投入及注重向相关产业转化的政策,国内的资本、技术以及熟练劳动力 要素日趋丰裕,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得到迅速发展,一些重要产业的产 业内贸易指数已经达到相当高度但是,总体来说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仍然 较低,很难参与国际市场中高端产业的分工在WTO的框架下,我国出口的质 量较低的产品非常易于遭遇反倾销、技术壁垒等贸易限制措施的打击为了适应加入WTO之后的新的国际贸易形势,政府制定贸易政策时有必要 和产业政策相结合,从微观层面着手加强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产业 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和利用产业内贸易,尤其是推动相关产业的贸易从较 低级的垂直差异型向较高级的水平差异型的过渡,获取产业内贸易带来的经济效 益第一节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中国近年来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国际贸易情况从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中,中国的总贸易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11548 亿美元,年均增幅达16%o进出口占GDP的份额由6.82%增加到70%。
在所有 贸易中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贸易份额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主要贸易伙伴长期 以来一直是美国、欧盟和日本从2001到2004年我国45%-50%的贸易是同这 些国家进行的,随着我国逐步发展为全球制造中心和世界工厂,与发达国家之间 的贸易规模R趋扩大,因此文章所用模型所假设的外国厂商就是指这些国家的跨 国大公司图1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组织)的贸易比重(单位:%)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货易比重(二)中国与发达国家主要工业制品的产业内贸易考查产业内贸易情况,可以运用格鲁贝尔•劳埃德的综合体产业内贸易指数. G・L指数被认为是用来讨论在一个简单时期内产业贸易模式的最为适当的方法, 具体来说,它可以测量了一国某一产业或全部产业的产业内贸易份额,其公式如 下UT1-|Xi- M>|Xi + Mi其中,Xi和Mi分别代表该国i产业出口额和进口额,产业内贸易指数im 即测量该国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或比例,如果i产业的所有贸易均为产业间 贸易,贝JlITij=O;如果i产业的所有贸易均为产业内贸易,贝iJlITij=l,故O^IT ij,l因此,产业内贸易指数IIT越大,说明该产业的产业内贸易份额越高。
11T指数经调整后还可用来测量一国的所有产业的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公 式如下nTiXi + Mi ca 其中 E'X + M即该产业贸易额占该国全部产业贸易额的比重1=1,2 ,n , n表示该国在选定产业的个数制成品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反映了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和产业结构发展水 平,结合本文理论基础选取四大类产业,这些产业的性质都比较适合本文模型所 假定的行业集中度高且存在寡头垄断和规模经济的特点贸易对象国为美国、欧 盟和R本,时间跨度为2001年至2004年选取数据均取自WTO网站: Merchandise imports / export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European Union and Japan from / to China by major product, 2001-2004,具体产业为:化学类产品(Chemicals CH)、其他半工业制品(Other semi-manufactures OS)、机械及运输设备(Machinery and transport equipment MT)、其他制成品(Other manufactures i consumer goods OM)o表1中国妾国2001・2004年主要工皿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单位•亿美元)7 产业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4 年CH出口22263341进口223032471JT指数10.9290.9850.932OS出口91113136174进口891013JIT 指数0.1620.1480.1370.139MT出口365482635901进口103118125150IIT 指数0.440.3930.3290.2«5OM出口458536610702进口16172027JIT 指数0.0680.0610.0630.074表2中国•欧盟2001—2004年主要工业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单位:亿美元)产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4 年CH出口26293950进口2430415511T指数0.960.9830.9750.952OS出口546180119进口1722303711T 指数0.4790.530.5450.474MT山口256306473765进口176208292376irr指数0.8150.8090.7630.659OM出口193218285363进口16212838HT指数0.1530.1760.1790.19表3中国•日本20012004年主要工业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单位:亿美元)产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4 年CH出口17172230进口396281110IIT 指数0.6070.430.4270.429OS出口31354355进口15212938I1T 指数0.6520.750.8060.817MT出口151190257340进口156307439545I1T指数0.9840.7650.7390.768OM出口103110131156进口22437297in指数0.35205620.7090.767表4中国与发达国家2001年・2005年选定产业综合IIT指数国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4 年0.2750.2550.2330.225欧盟0.6120.6260.6130.556日本0.7680.6910.7080.737资料来源:表2至表4均来源丁世界贸易中心网站数据统计:Merchandise imports/export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European Union and Japan from / to China by major product, 2001-2004 表5由上述数据计算而得。
三)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考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工业制品产业内贸易以上表1至表3分别显示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美国、欧盟和日本的主要工业制 品各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情况,表4则显示了我国与这些经济体选定产业综合产业 内贸易情况为了全方位考察我国的产业内贸易状况,既要考察综合指标,反映 工业产业整体情况;也要对我国产业内贸易进行结构分析,考察具体产业的不同 情况;同时也要进行国别分析,以反映我国与不同贸易伙伴产业内贸易的特点1、根据产业内贸易指数对选定产业总体和分类考察本文所选的产业是根据WT0网站"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主要工业产 品Manufactures分类中的相关产业,即化学制品(Chemicals);其他半工业制品 (Other semi-manufactures );机械及运输设备(Machinery and transport equipment),包括办公及通讯设备及自动化产品等;其他制成品(0山er manufactures)包括个人家庭消费产品、科研和控制类仪器等之所以选择这些 产业是由于主要工业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情况反映了一国的国 际竞争力及产业结构发展的程度。
这些行业一般都是自然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市场 结构,行业集中度高并具有规模报酬递增、资本或R&D投资密集型的特点,同 时也是关乎经济总体、国计民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在我国加入WTO之前, 这些产业一般都受到较多的保护,国际竞争力总体较低,加入WTO之后面临发 达国家优势产业的激烈竞争鉴于其重要性,必须考查其国际贸易情况并在此基 础上制定适宜WTO相关协议的贸易政策.首先,通过对表4的观察,可以发现最大的特点是从2001年到2004年,我 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产业内贸易情况差别十分显著其中与美国的产业内贸易程 度最低,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都位于0.2〜0.3之间,且有随时间递减的趋势但 同欧盟和日本的产业内贸易达到较高的程度,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基本位于 0.7〜0.8的范围内,从时间趋势上看也比较稳定之所以出现这样大的差距,主 要是由于美国在发达国家中技术最为先进,平均而言各行业R&D投入要素最为 密集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我国和美国存在着巨大的贸易不平衡综合产业内贸 易指数会由贸易不平衡的存在而趋于偏小,贸易不平衡越大,产业内贸易所占份 额越小,净贸易所占份额相应越大同时排除统计误差因素,可见我国的主要工 业产品已经与发达国家形成相当程度的产业内贸易。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出口 产品结构在逐步优化,中国的贸易品已经具有一定竞争力且发展趋势稳定而随 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优化,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生产制成品的产业将进 一步发展成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产业其次,分别分析表1至表3在化学相关制品产业中,我国与关国和欧盟的 产业内贸易指数都在0.9以上,显示出很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而与日木的贸易 中该指数仅位于0.4〜0.6之间原因是在该类产品上,我国与美欧之间的进出口 总量较低而主要从日本进口的事实在其他半工业制品贸易中,中国一美国的产 业内贸易指数在0.1〜0.2的低水平上,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从美国进口量相当少的 缘故中国一欧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0.5上下,中国一日本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最高,达到了 0.8上下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和欧盟n本在该类产业上都实现了 较离程度的产业内贸易在机械和运输设备相关产业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产业 内贸易程度体现出普遍较高的特点,其中中国一美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达到0.4 上下,与欧盟、日本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在0.8上下可见,机械及运输设备相 关产业是我国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一方面从贸易的总额上看,该类产业 的贸易额要远远大于其他几类产业,具有量上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该类产业包 含了汽车、通讯、电子设备、仪器仪表以及航天器等资金、R&D投入高度密集 型的产业,是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主角。
同时这些产业的发展还能对国民经济 实现外海效应并导致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因此,我国未来贸易政策的制定必须 充分考虑促进该类产业的发展在其他制成品相关产业上,我国与美国、欧盟的 产业内贸易程度相当低,只有0.1左右,从进出口总量上看都是出口额远大于进 口额但与日本的产业内贸易份额却体现出了迅速提高的趋势综合以上几个图表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的产业内贸易份额处于十分低的水 平,但同欧盟和日本的产业内贸易份额已经由相当发展,主要工业产业综合产业 内贸易份额已经达到了 60%〜80%的水平,尤其是在机械和运输设备相关产业 上,更体现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发达程度和迅速发展的国际竞争力不过必 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主要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并非是本国企 业完成的,而是由FDI流入和加工贸易引起的于是不能归结为我国产业结构 的升级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不能如实地反映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真实发展程 度2、中国产业内贸易垂直差异型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业内贸易的 迅速扩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但是,我国产业内贸易还 是存在•些问题,目前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
而判断水 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可根据Greenaway (1995)标准,即当1- q WUVx/UVmWl+a时,该产业内贸易可划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当UVx/ UVmVLa或UVx/UVm>l+a时,该产业内贸易可划分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UVx和UVm分别表示存在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的单位出口价值和单位进口价值, 在理论研究中可以用Px(单位出口价格)和Pm(单位进口价格)来分别表示,被 称为席散因子0,通常取常数0.15或0.25本文取a值为0.15,则根据以上判 断标准,计算我国存在产业内贸易的四个主要工业制造产业近年来的贸易条件 (Px/Pm)可得表5从表5可以看出选取的存在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工业制造产 业近年来主要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其中汽车产业水平最低,另外三大产业具有 了较高程度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已接近低水平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这里所选取的几大产业代表了我国目前主要工业制造业产业内贸易以垂直 差异型为主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的分工仍以要素禀赋为基础,企业研发投入能力 低下,产品质量不高因此,加强对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和现实的研究并在此基础 上制定实施有利于我国利益的贸易政策尤为重要和紧迫。
考虑到产业内贸易的决 定因素,贸易政策的制定必须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加强本国市场的保护,鼓励 一部分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加强研发力度(开发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产品)、 扩大规模、走出国门,此外还要尽快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化和区域一体化中去, 并加强对各国贸易政策的研究和普及化表5 2003-2004我国存在产业内贸易的相关产业进出口价格情况(单位:美元)年份、\汽车和汽车底 盘手持或车毂无 线电话微型计算机包材2004 年出口价 格1909.49752.8585.8法口价 格30317.6115.860.8709.5Px/Pm0.060.840.870.832003 年出口价 格3161377.443.9446.2在口价 格30226.9127.456.4535.8Px/Pm0.100.610.780.83图表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商务统计”栏2003、2004年仅出口贸易统计数据我国的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为主的特点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我国在加入WTO之前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导思想一直是按照传 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来确定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的分工格局,过分强调与发 达国家经济上的差异性和互补件,忽视了国际市场的迅速变化发展和新的要求。
这种政策导致的后果是我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在国际市场上不断遭遇反倾销 和技术壁垒由于我国的熟练半熟练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可以由要素禀赋差异等原因引起,因此,在主要工业制品产业,我国依靠劳动力 资源优势实现了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但是在国际贸 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仅仅按照要素禀赋导致的垂直型贸易还是远远不够 的在国际交换中,我国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相关产业的贸易条件正在相对得其 至是绝对得下降,并因此导致针对我国优势产业的日益上升的反倾销而且,随 着周边国家、拉美、东欧等工资更低的新兴市场国的兴起,我IV在劳动力价格上 的比较优势正在削弱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比较利益基础上的对外贸易格局十分 脆弱,因为它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的滞后,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第二,在产业内贸易中,我国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表现在出口产品质量低、 出口方式落后以及结构层次低的问题在我国出口的,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 产品占七成,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仅占三成与此相反,发达国家资本与技术 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率达七成以上,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的这一比率也达到了 50%以上。
据海关统计估算,2004年我国出口的机床平均每台仅110美元而进 口机床每台价格高达14504美元,进口机床价格是我国出U机床价格的132倍; 又据调查我国某些柴油机出口价格为每台150美元,平均每公斤仅0.6美元,而钢 铁单价是每公斤0.5美元在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