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平禹煤电有限责任公司白庙矿矿 井 地 质 报 告 提交单位:河南平禹煤电有限责任公司白庙矿编制单位: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一二九勘探队二○○七年九月河南平禹煤电有限责任公司白庙矿矿井地质报告(截至2006年12月31日)报告提交单位:河南平禹煤电有限责任公司白庙矿法定代表人:雷春利技术负责人: 报告编制单位: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一二九勘探队法定代表人: 董万立总工程师:刘福胜报告主编:孙国忠 副 主 编:徐冬生地 质:李志华 李永高 张占国 李秀菊 许有金 孙 祥 李 佳 石俊清 伍新民 王丽琴 范文碧 黎 英 水 文:王 莹 张良义 煤 质:朱延辉 提交报告日期:二○○七年九月报 告 编 制 人 员 名 单姓名专业职称编制部分签名雷嗣宇地质高级工程师报告文字及图纸审核雷嗣宇孙国忠地质工程师第一、二、三、八、九章孙国忠王 莹水文工程师第五、六章王 莹朱延辉煤质高级工程师第四章及煤质类附表朱延辉李志华地质工程师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图、资源/储量估算图、剖面图、文字第七章李志华徐冬生地质工程师矿井上、下对照图徐冬生张占国地质工程师瓦斯地质图、灰分等值线图张占国李秀菊地质工程师剖面图、地质类附表、单孔柱状图李秀菊许有金地质工程师煤岩层对比图、综合柱状图、单孔柱状图许有金孙 祥地质助理工程师单孔柱状图及数据类统计孙 祥李 佳地质助理工程师煤层等厚线图、单孔柱状图李 佳李建国水文工程师水文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图李建国张良义水文工程师地形地质水文地质图、抽水曲线图张良义石俊清计算机助理工程师剖面图石俊清目 录序 言 1第一章 绪 论 2第一节 修编地质报告的目的、任务和依据 2第二节 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条件 4第三节 自然地理 6第四节 生产建设概况 7第二章 矿井地质勘探工作 9第一节 以往勘探工作简况 9第二节 三维地震勘探工作 11第三节 矿井周边小煤窑调查情况 26第四节 矿井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工作 30第五节 对原地质报告的评价 30第三章 矿井地质 33第一节 区域地质概况 33第二节 地 层 42第三节 含煤地层 51第四节 含煤地层的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 55第五节 构 造 59第四章 煤层、煤质及其他有益矿产 73第一节 煤 层 73第二节 煤 质 81第三节 其它有益矿产 86第五章 矿井水文地质 88第一节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88第二节 矿井充水条件 91第三节 矿井涌水量分析与预计 102第四节 矿井水害及防治措施 106第五节 供水 122第六章 开采技术条件 124第一节 开采方法与顶底板条件 124第二节 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 126第三节 地温 127第七章 资源/储量估算 129第一节 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和工业指标 129第二节 资源/储量估算及有关参数确定的方法和依据 129第三节 资源/储量类型及块段划分原则 131第四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132第五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对比 134第六节 矿井服务年限 135第八章 采探对比 136第一节 构造采探变动 136第二节 开采技术条件 137第四节 资源/储量变动情况 138第五节 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类型变动情况 141第九章 结论及建议 146第一节 结 论 146第二节 建 议 147附 图 目 录顺序号图号图 名比例尺11地形地质图1:500022地层综合柱状图1:50033煤岩层对比图1:50044~1123勘探线地质剖面图1:200054~2124勘探线地质剖面图1:200064~3125勘探线地质剖面图1:200074~4126勘探线地质剖面图1:200084~5127勘探线地质剖面图1:200094~6128勘探线地质剖面图1:2000105125线水文地质剖面图1:2000116二1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1:5000127二1煤层厚度等值线图1:5000138二1煤层灰分等值线图1:5000149二1煤层瓦斯地质图1:50001510~11235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1610~21236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1710~31237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1810~41251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1910~51252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2010~61253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2110~71254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2210~81273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附 图 目 录(续表)顺序号图号图 名比例尺2310~91274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2410~102302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2510~112305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2610~122404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2710~132406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2810~142408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2910~152410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3010~162506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3110~172508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3210~182605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3310~192607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3410~202701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3510~212703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3610~222803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3710~232806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3810~24观4钻孔地质柱状图1:5003911矿井充水性图1:20004012~11252孔寒武系灰岩抽水试验成果图1:5004112~21254孔云盖山断层抽水试验成果图1:5004212~3观4孔寒武系灰岩抽水试验成果图1:5004312~4观4孔太原组下段抽水试验成果图1:5004413太原组上段灰岩水文地质图1:50004514太原组下段灰岩水文地质图1:50004615矿井上下对照图1:50004716构造纲要图1:5000附 表 目 录附表一 钻孔情况一览表附表二 煤层情况一览表附表三 断层情况一览表附表四 煤质分析成果表附表五 瓦斯试验成果表附表六 抽水试验成果表附表七 二1煤层资源/储量估算表附表八 历年储量动态和损失量统计表附 件 目 录附件一 采矿许可证复印件附件二 编制单位资质证明复印件附件三 编制单位与矿方的合同书附件四 编制单位与矿方双方的承诺书附件五 核查报告备案证明序 言白庙煤矿原是禹州市白庙公司的下属煤矿,经过重组调整,2007年初更名为河南平禹煤电有限责任公司白庙矿,年核定生产能力29万吨。
为了满足矿井生产建设的需要,2006年11月份原白庙公司白庙煤矿委托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一二九勘探队编制矿井地质报告白庙矿地处禹县矿区云盖山井田东北部,瓦山寨北麓,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文殊乡境内,行政区划隶属文殊乡管辖本次矿井地质报告利用了原云盖山勘探区的有关资料和本矿生产中收集的各种有关资料从2006年12月初开始至2007年2月28日完成了报告的编制 本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煤系总厚约700m分为九个含煤段,含煤约50层,煤层总约10.77m,含煤系数为1.5%左右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二1、四2、六2、七4四层m,白庙井田只采二1mm,主要呈粉末状、鳞片状,结构简单,层位稳定但厚度变化很大,具有突然增厚,变薄的现象二1煤煤质牌号为贫煤,低至中灰,特低硫,中磷、发热量高原煤难选,煤的主要用途为动力用煤井田构造基本上为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24~26度左右井田相对瓦斯涌出量低于10m3 /t, 属于瓦斯突出矿井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分类属水文地质简单偏中等类型本次储量计算的结果为:禹州市白庙矿业集团公司白庙煤矿矿区范围(采矿许可证中拐点坐标所圈定的矿区范围)中限采的二1煤层在范围内,截止2006年12月31日共有煤炭资源/储量2618万吨,其中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类466万吨,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类1063万吨,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类151万吨,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类51万吨,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类887万吨。
本次报告编制进展相当顺利,这一切得益于平煤集团、白庙矿地质科及其财务科等有关方面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谢意!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修编地质报告的目的、任务和依据一、修编地质报告的目的矿井的一切采掘工程都必须以可靠的地质资料为依据据原煤炭工业部《矿井地质规程》和原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地测工作质量标准化要求,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必须每隔8~10年修编一次,以便及时总结和研究矿井地质规律,解决煤矿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地质问题和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禹州市白庙矿业集团公司白庙煤矿属国营煤矿,始建于1975年,当时由于县自筹资金有限,生产能力仅为3万吨/年左右1981—1983年列入省技改项目技改设计能力15万吨/年,改造后实际生产能力达5万吨/年,地面建筑也具备了相应规模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对煤炭需求量的增加,许昌市煤炭冶金建材公司以(88)10号文申报了白庙煤矿1989年的技术改造项目及报批设计任务书省地方煤矿公司编制了改造白庙煤矿技改方案设计,省煤炭厅审查同意后逐级上报,经省计委于1989年6月5日以(1989)470文予以批准被批准的方案设计规定:(1)白庙煤矿井型由15万吨/年提高到达21万吨/年;(2)改造完善矿井现有的提升、通风、排水、供电及地面主要生产系统;(3)为保证矿井采掘正常接替,变片盘开采为分区开采;(4)地面福利设施按21万吨/年井型补齐。
此项改造已于1994年完成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39万吨/年,实际生产原煤21.08万吨,销售收入5443万元,企业资产总额9100万元自1995年以来,白庙煤矿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包括井下采掘地质资料、井下补充勘探资料以及三维地震勘探等,这些资料亟待进行系统整理和综合研究,以确保白庙煤矿高产高效,均衡稳定和持续发展2006年11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一二九勘探队受河南平禹煤电有限责任公司白庙矿委托,为白庙煤矿编制矿井地质报告本次修编矿井报告的工作在尊重原报告(95年)的基础上,以现代的煤田地质、构造地质、水文地质和数学地质等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最新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和计算机自动绘图技术为手段,为满足白庙煤矿生产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需要为目的,从而编制《河南平禹煤电有限责任公司白庙矿矿井地质报告》本次报告的编制,从文字到插图,从地质数据、附表台帐到附图均为电子版,能够随时进行查询检索、实时显示和动态修改二、修编报告的任务三十年来,白庙煤矿为国家生产了万吨原煤;通过生产地质观测和采探对比以及外单位一些专项研究,使我们对煤层厚度的变化、矿井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地质及水文类型以及采煤工作面的顶底板类型都有了新的认识。
另一方面,不可讳言,本矿目前尚缺少一些最基本的矿井地质图件,也需要按照当今已揭露的情况填平补齐具体说,本报告的主要任务是:1、进行本井田的保有资源/储量计算;2、探讨本井田内煤厚变化的规律;3、进行矿井地质分类、矿井水文地质分类和采煤工作面顶、底板分类;4、对本井田今后的生产地质工作提出一些建议三、修编地质报告的依据(一)煤炭工业有关规程、规范及技术政策《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矿井地质规程》;《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等(二)资料依据1、白庙煤矿生产过程中实际揭露的地质资料,主要包括:地面和井下勘探资料、坑探成果、井下大量的采掘资料-地层、构造、煤层、水文地质、开采技术条件、小井及台帐、卡片和素描资料等2、《河南省禹县矿区云盖山井田精查地质报告》(煤炭部一二九煤田地质勘探队于1983年提交)3、《河南省禹州市白庙煤矿矿井地质报告》(河南省煤炭科研所1995年提交)4、《河南省禹州市白庙矿业集团公司白庙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提交)5、《平煤集团白庙公司白庙煤矿顶、底板水对二1煤层开采的影响研究》(河南理工大学2005年提交)。
第二节 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条件一、位置及范围该区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文殊乡境内,行政区划隶属文殊乡管辖井田位于禹州市280°方向,直线距离27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3′40″~113°15′40″,北纬34°10′46″~34°12′04″井田范围:云盖山矿区的东北端,北起二1煤层露头,南至下白峪断层,东经竹园沟和文殊店断层以西、陈岗断层以东50m为界;西北部云盖山断层上部份以123勘探线以西100m为界,云盖山断层以下部份以128勘探线以东350m为界 禹州市白庙矿业集团公司白庙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 表1-1拐点编号XY拐点编号XY137858203842932093786300384307502378548038429630103785450384298703378475738428816113785920384294204378454038429272123785950384294505378477038429480133786100384293006378390038430345143785930384290507378559038431900153785775384292258378625038431675开采深度由-10m至-550m标高,限采二1煤层。
二、交通矿井东距许昌市60km,南至平顶山市48km本区交通方便,从禹州有柏油路达文殊乡,矿井通过6km简易公路与文殊乡相连,北通登封、洛阳;东经禹州市可达许昌市;南经神后镇可至郏县、平顶山、转向西至宝丰、汝州市等地另有许(昌)禹(州)窄轨铁路及平禹准轨铁路为本区煤炭外运提了良好的交通条件(见图1-1:交通位置图)第三节 自然地理一、地形、地貌与水系井田位于颖河、汝河之分水岭地带,属山区与平原接壤过渡地段,为冲积、洪积山前丘岭地貌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标高+210~+350m,相对高差140m左右井田内地表水系不甚发育乌江河为井田内一季节性河流,经流经井田深部,陈庄、文殊店注入汝河,流量0.00163(1982年7月25日) ~0.803m3/s(1982 年8月15日),洪峰期流量可达每秒数立方米,该段河曲较发育,河谷坡降大,流速高,地表水不易下渗,井田内沿河有小型简易水库两座,枯水季节,水库有干枯现象二、气象本区属大陆半干旱气候,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根据禹州气象站1970年~1982年观测资料:1、气温最高气温为42.9℃(1972.6.11),最低气温-13.9℃(1972.12.27),历年平均气温14.3℃,月平均最高气温28.6℃(1971.7),最低气温-2.5℃(197)。
2、降水量年最大降水量907.8mm(1977),最小430mm(1981),平均635.4mm,月最大降水量406mm(1997.7);日最大降水量110.2mm(1977.7.4),最长连续降雨日数9天(1982.8),雨季主要集中在6~9月份3、蒸发量年最大蒸发量1941.8mm(1970),最小1353.2mm(1980),平均蒸发量1675.1mm,月最大蒸发量328.mm(1971.5),最小3mm(1974.12)4、湿度(1)相对湿度:年最大相对湿度71%(1972年),最小66%(1981年),平均68.7%2)绝对湿度:年最大绝对湿度13.8毫巴(1975),最小12.7毫巴(1976),平均绝对湿度13.3毫巴5、风向及风速夏季多西南风和东南风,冬季多西北、北和东北风,年平均风速10m/s,月平均最大风速15m/s(1972.4),日平均最大风速19m/s(1970.4.2)6、冰冻期一般为11月至次年3月初,最大冻结深度约为18cm三、地震据禹县县志记载,公元前5年至1966年,禹县共发生过14次地震,其中大震3次(危害程度不详)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如雷;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夏地震,秋又震,声如鸣雷;1966年春邢台地震波及禹县,门窗有响声;近年来(1972年7月18日至1980年1月20日)禹县地震台测出轻微地震9次,强度为1.3至2.6级,属VI度地震烈度区,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对地面建筑无影响。
第四节 生产建设概况四邻概况:井田北部及北西部贺庙煤矿、角坪矿、角坪二矿(开采二1煤层),均已关闭;枣园矿(开采二1煤层)、王山矿(开采六4煤层),目前采矿还在进行白庙煤矿始建于1975年,属国有企业,现隶属白庙矿业集团公司原设计生产能力仅为3万吨/年的小矿,片盘斜井多水平开拓、房柱式开采1981年至1983年技改为斜井多水平分区式开拓,走向长壁采煤法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1991年二次技改后生产能力达到21万吨/年,矿井开拓方式为立~斜井开拓,一水平标高-10m,二水平标高-550m,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式分层开采经过几年建设,1994年该矿改革原设计的采煤方法,采用走向长壁放顶煤开采后,超过原设计能力9万吨,达到年产煤30万吨/年的水平该矿开采山西组二1m截止2006年底累计动用资源/储量万吨矿井水源主要是煤层底板太原组灰岩地下水;正常涌水量m3/h,最大涌水量m3/h该矿瓦斯相对涌出量较小,相对涌出量2.14~ m3/t·d,属瓦斯突出矿井第二章 矿井地质勘探工作第一节 以往勘探工作简况一、普查本区大规模地质工作始于1956年,由原河南省煤田地质102队进行禹县至登封区域地质测量时编制的禹县煤田及其外围地区区域地质图(1/20万),对云盖山井田进行了部分地质工作。
1957年该队进行了概查工作,测制了1/2.5万煤田地质图,施工了槽探、浅钻等轻型山地工作1958年102队在云盖山井田开展了煤田地质勘查工作,施工普查钻孔4个计888.54m,同年10月编制了米托寺区普查报告,获C1+C2级储量36647.8万吨1959年继续施工,进行了1/万地质测量70平方公里完成机械岩芯钻探37孔,计14370.14m,推磨钻52孔,计3308.92m电测井38孔,计12349m,抽水12层次于同年12月编制了米托寺勘探区地质勘探最终报告(精查),共获得A2+B+C1级储量20614.5万吨但由于勘查质量低劣,勘查程度严重不足,于1962年经河南省储委复审,降为普查报告二、详查1964年中南煤田地质局组织豫西会战,禹县三峰山——米托寺矿区开展了全面地质勘探工作126队在水文队的配合下对该区进行了详查勘探,施工机械岩芯钻探29孔,计8737.51m电测井28孔,计8023m,抽水11层次,对原有1/万地质图进行了修测,于1965年4月提交了“三峰山——米托寺矿区详查地质报告”,获B+C1+C2级储量17121.2万吨三、精查煤炭工业部129煤田勘探队于1978年11月受命加速勘探禹县煤田,先期重点确保云盖山精查,并于1978年元月开始施工。
于1983年4月完成了“云盖山井田精查地质报告”各勘查阶段完成的工作量详见表2-1各勘查阶段完成的工作量 表2-1项目单位普查详查精查总计1/20万地质填图km250501/2.5万地质填图km21501501/1万地质填图km270701/5千地质填图km2801/2.5万地形测量km21501501/1万地形测量km21381381/5万地形测量km2110.24110.24槽 探m3617910123.0416302.04巷 探m41.541.5推 磨 钻m52孔/3308.9252孔/3308.92机 械 钻m41孔/15258.6829孔/8737.51187孔/69409.61257孔/93405.80电 测 井实测米38孔/1234928孔/8023.0187孔/68375.0253孔/88747.01/5万水文地质测绘km2327532751/2.5万水文地质测绘km21261261/1万水文地质测绘km28080160水文机械钻探m6孔/2425.39孔/3574.5125孔/9470.80抽 水次101738放 水次213煤 芯 样个10220212621566煤 层 样个192746第二节 三维地震勘探工作 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工作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于2006年9月底完成了三维地震勘探设计,10月26组织施工队伍进入现场。
三维地震勘探试验工作从2006年10月28日开始;2006年10月31日正式开始线束生产,于2006年11月16日完成野外资料采集工作;2007年2月14日完成资料处理工作;2007年3月14日完成资料解释工作并提交中间成果在此基础上,根据中间成果资料评审意见,于2007年3月30日完成了最终成果报告一、完成的工程量及质量评价本区共布置三维地震勘探线束13束,设计线束物理点1520个,本区属地震地质条件一般地区,按《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9.2.1条要求,原始资料甲级率不低于60%,空炮率不超过5%本次施工全区共完成生产线束13束,完成试验物理点87个,生产物理点1584个项目组对野外记录评级情况为:生产物理点甲级记录969个,甲级率61.2%,乙级记录585个,乙级率36.9%,达到并超过规范要求低速带及试验物理点全部合格具体情况见表2-2三维地震工作量完成情况一览表 表2-2设计情况完 成 情 况备 注线束13束13束试 验 点4087小折射5处10微测井1处15试验点5处62物 理 点15201584甲级96961.2%村庄下面加炮以保证其下面的覆盖次数乙级58536.9%废点301.9%满覆盖面积1.6km21.8km2二、取得的地质成果1、新生界厚度变化趋势图 2-1 新生界等厚线图本次三维地震测区内,新生界地层较薄,区内钻孔揭露厚度最小为4.50m,最大为24.64m,平均厚度为13.05m,在地震施工中发现,局部地段直接有基岩出露。
由于新生界较薄,此次三维地震不能反映出该层位,但本次三维地震勘探施工中要求炮井深度打至新生界底界面,所以可以根据炮孔深度和钻孔资料直接绘制出新生界厚度变化趋势(见图2-1),测区内新生界厚度最厚处位于1254孔附近,大于25m,最薄处位于测区东南部边界,小于2m2、主要煤层埋深及起伏形态从三维地震勘探解释出的各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中可以看出:各煤层的底板整体呈一单斜,倾向SE,倾角25º,在测区东南部(2806孔附近),地层倾角更大,超过28 º二1煤、四2煤和六4煤层整体呈平行状(见图2-2,间距相对稳定,二1煤与四2煤平均间距167.74m,四2煤与六4煤平均间距254.98m四2煤和六4煤在本区内存在隐伏露头,四2煤范围较二1煤小,而六4煤仅在测区东南部存在二1煤层在北部有隆起现象,解释区内二1煤层底板标高在140m―-580m范围内变化,埋藏最浅点在测区北部边界,埋藏最深点在测区的东南角(详见二1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四2煤层底板标高在+240m―-360m范围内变化,六4煤层在测区内的底板标高在+240m--120m间变化,最浅处在煤层的露头位置,最深处在测区的东南角(详见四2、六4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图2-2 煤层底板起伏形态图3、构造(1)褶皱本区整体形态为单斜,但在局部有波幅大于20m的褶皱存在图2-4为一走向时间剖面,在走向上同相轴本应是比较平缓的,但是在角坪二矿下方地层出现了明显的宽缓型背斜形态,由于在本区只能看到其局部,不能确定其轴向本区还解释了其它一些波幅大于20m的褶皱,在煤层底板等高线上有详细的体系,在此不再逐一描述地层产状变化在走向剖面上反映图2-3 褶皱在时间剖面上的显示(2)断层1)断层本测区采用10m×10m间隔时间剖面来进行成果解释,对应构造复杂地段或断层尖灭处加密到5m的间隔进行细化解释按照国家工业局2000年12月颁发的《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有关断点及断层的评价标准,按照40m×80m的网格抽检时间剖面,当一条断层参与评级的断点少于3个时,应加密抽检时间剖面本次三维地震解释抽取评级断点223个,其中A级断点95个,占42%;B级断点71个,占32%;C级断点57个,占26%(见图2-4)图2-4断点评级图2).断层分类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共解释、闭合组合断层25条,否定2条,这些断层延展方向多为NE的正断层,符合区域地质规律为了方便描述,根据构造特点,将整个测区新发现断层进行编号(DF2:D代表地震,F表示断层,2为断层编号)。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对这25条断层(断层控制表)分类叙述如下:①按照断层的性质分类逆断层1条(DF7),其余24条均为正断层(云盖山断层、云盖山支断层、DF1-DF6、DF8-DF23)②按照断层落差大小分类落差大于等于20m的断层有6条(云盖山断层、DF13、DF19、DF21、DF22、DF23),落差10m-20m之间的断层有8条(云盖山支断层、DF7、DF9、DF11、DF12、DF15、DF17、DF20),落差5m-10m之间的断层有8条(DF1、DF3、DF5、DF6、DF8、DF10、DF16、DF18),落差3m-5m的断层有3条(DF2、DF4、DF14)③按照可靠程度分类可靠断层有10条(云盖山支断层、DF4、DF5、DF6、DF8、DF9、DF10、DF14、图2-5 二1煤层三维地震勘探前后构造对比图图2-6 云盖山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反映DF15、DF16);较可靠断层有8条(云盖山断层、DF3、DF11、DF17、DF19、DF20、DF21、DF22);控制较差断层有7条(DF1、DF2、DF7、DF12、DF13、DF18、DF23)④与原有勘探成果相比较新发现断层有23条(DF1-DF23),修正断层2条(云盖山断层、云盖山支断层)否定断层为2条(竹园沟正断层、文殊镇正断层)。
3)勘探前后构造对比图2-5为本次二1煤层三维地震勘探前后构造对比图,图中青色线框为测区域,洋红色断层为勘探前断层,红色为勘探后控制区内断层,绿色为勘探后控制区外断层,北部边界灰色线条为煤层采空区边界勘探后闭合断层25条,闭合断层走向多为NE向,符合区域地质规律但是勘探前后构造也有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云盖山断层东北段2703孔-2803孔之间地层比较完整,并无明显断点存在,而是从原云盖山支断层方向延伸出区;②测区东北部竹园沟正断层和文殊镇正断层予以否定地质勘探所控制,是本测区内的主要断层地震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切割了四2、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断层延展方向NE,倾向NW,倾角45°-65°,区内落差20m-120m,区内延展长度为大于2400m在抽取的40m×80m的地震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共有断点37个,其中A级断点19个,B级断点8个,C级断点10个,属较可靠断层图2-6为该断层在时间剖面的显示4)断层描述1)云盖山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的西北部边界内该断层为地质勘探所控制,是本测区的主要断层地震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切割了四3煤、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断层延伸方向NE,倾向NW,倾角45°-65 °,区内落差20-120m,区内 延展长度大于2400m,属较可靠断层。
2)云盖山支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的西北部1273孔附近该断层为地质勘探所控制,是本测区内的主要断层,与原断层相比,勘探后断层位置摆动比较大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切割了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断层延展方向NEE,倾向NWW,倾角55°-65°,落差0-15m,延展长度为560m在抽取的40m×80m的地震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共有断点16个,其中A级断点10个,B级断点3个,C级断点3个,属可靠断层图2-7为该断层在时间剖面的显示 图2-7 云盖山支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反映3)DF1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的西南部2406孔附近。
该断层为新发现断层地震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切割了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断层延展方向NE-NEE,倾向SE-SSE,倾角50°-60°,区内落差0m-6m,区内延展长度为450m在抽取的40m×80m的地震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共有断点13个,其中A级断点5个,B级断点3个,C级断点5个,属控制较差断层图2-8为该断层在时间剖面的显示图2-8 DF1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反映4)DF2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西南部该断层为新发现断层地震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切割了二1煤和石炭系上部灰岩,断层延展方向NE,倾向SE,倾角50°-60°,区内落差0m-4m,区内延展长度为60m在抽取的40m×80m的地震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共有断点3个,其中A级断点1个,B级断点1个,C级断点1个,属控制较差断层图2-9为该断层在时间剖面的显示图2-9 DF2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反映5)DF3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的中部126勘探线上该断层为新发现断层地震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切割了四2、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断层延展方向NNE,倾向NWW,倾角50°-65°,区内落差0m-6m,区内延展长度为300m在抽取的40m×80m的地震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共有断点9个,其中A级断点4个,B级断点2个,C级断点3个,属较可靠断层。
图2-10为该断层在时间剖面的显示图2-10 DF3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反映6)DF4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的中部控制区外孟湾村下方该断层为新发现断层地震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切割了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断层延展方向N,倾向E,倾角50°-55°,落差0m-4m,延展长度为130m评级中该断层共有断点4个,其中A级断点3个,B级断点1个,属较可靠断层图2-11为该断层在时间剖面的显示图2-11 DF4、DF7、DF8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反映7)DF5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的中部126-127勘探线间,为新发现断层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切割了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断层延展方向NE,倾向SE,倾角50°-60°,落差0-7m,延展长度为160m评级中该断层共有断点5个,其中A级断点3个,B级断点1个,C级断点1个,属可靠断层8)DF6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的中部126-127勘探线间,为新发现断层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切割了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断层延展方向NE,倾向SE,倾角40°-60°,区内落差0m-7m,区内延展长度为240m评级中该断层共有断点9个,其中A级断点5个,B级断点2个,C级断点2个,属可靠断层。
9)DF7断层:逆断层,位于测区的中部控制区外孟湾村下方该断层为新发现断层地震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切割了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断层延展方向NE,倾向NW,倾角20°-35°,落差0m-18m,延展长度为500m评级中该断层共有断点13个,其中A级断点4个,B级断点2个, C级断点7个,属控制较差断层10)DF8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外1274孔附近该断层为新发现断层地震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切割了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断层延展方向NW,倾向SW,倾角40°-55°,落差0m-5m,延展长度为160m在抽取的40m×80m的地震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共有断点5个,其中A级断点3个,B级断点1个,C级断点1个,属可靠断层11)DF9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外1274孔东,为新发现断层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切割了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延展方向NE-E-NE,倾向SE-S-SE,倾角65°-70°,落差0-18m,延展长度为500m评级中该断层共有断点15个,其中A级断点8个,B级断点4个,C级断点3个,属可靠断层12)DF10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外1274孔东,为新发现断层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切割了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断层延展方向NE,倾向NW,倾角45°-55°,落差0-7m,延展长度为200m。
评级中该断层共有断点7个,其中A级断点4个,B级断点2个,C级断点1个,属可靠断层13)DF11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内127-128勘探线间,为新发现断层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切割了二1煤和石炭系上部灰岩,延展方向NE,倾向SE,倾角55°-65°,区内落差0-11m,区内延展长度为300m评级中该断层共有断点9个,其中A级断点4个,B级断点2个,C级断点3个,属较可靠断层14)DF12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外127-128勘探线间南部,为新发现断层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切割了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延展方向NW,倾向NE,倾角55°-65°,落差0-10m,延展长度为110m评级中该断层共有断点4个,其中A级断点1个,B级断点1个,C级断点2个,属控制较差断层15)DF13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外2806孔西,为新发现断层时间剖面上切割了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延展方向NWW,倾向NNE,倾角65°-75°,落差0-20m,延展长度为280m评级中该断层共有断点8个,其中A级断点2个,B级断点3个,C级断点3个,属控制较差断层16)DF14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内128线西侧,为新发现断层。
时间剖面上切割了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延展方向NE,倾向NW,倾角40°-50°,落差0-4m,延展长度为110m评级中该断层共有断点4个,其中A级断点2个,B级断点1个,C级断点1个,属较可靠断层17)DF15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内北部,为新发现断层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切割了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延展方向E-N,倾向N-W,倾角65°-75°,区内落差0-12m,区内延展长度为155m评级中该断层共有断点4个,其中A级断点3个,B级断点1个,属可靠断层18)DF16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内北部,为新发现断层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切割了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延展方向NNE,倾向NWW,倾角70°-75°,区内落差0-8m,区内延展长度为100m评级中该断层共有断点3个,其中A级断点2个,B级断点1个,属可靠断层19)DF17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内北部2803孔附近,为新发现断层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切割了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延展方向NE,倾向SE,倾角55°-65°,区内落差0-17m,区内延展长度为190m评级中该断层共有断点6个,其中A级断点2个,B级断点2个,C级断点2个,属较可靠断层。
20)DF18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内128勘探线中部,为新发现断层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切割了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延展方向为NE,倾向SE,倾角40°-65°,区内落差0-6m,区内延展长度为80m评级中该断层共有断点3个,其中A级断点1个,C级断点2个,属控制较差断层21)DF19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内2806孔附近,为新发现断层时间剖面上切割了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延展方向NWW-NW,倾向SSW-SW,倾角60°-75°,落差0-5m,延展长度为560m评级中该断层共有断点16个, A级断点5个,B级断点6个,C级断点5个,属较可靠断层22)DF20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内128线东侧,为新发现断层时间剖面上切割了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延展方向NE,倾向SE,倾角60°-70°,落差0-14m,延展长度为160m评级中该断层共有断点6个, A级断点2个,B级断点2个,C级断点2个,属较可靠断层23)DF21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内东南部,为新发现断层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切割了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延展方向NE,倾向SE,倾角40°-60°,落差0-30m,延展长度大于400m。
评级中该断层共有断点12个,其中A级断点4个,B级断点4个,C级断点4个,属较可靠断层24)DF22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内东南部,为新发现断层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切割了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延展方向E,倾向S,倾角60°-75°,区内落差0-30m,区内延展长度为180m评级中该断层共有断点7个,其中A级断点2个,B级断点3个,C级断点2个,属较可靠断层25)DF23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内东南部,为新发现断层时间剖面上该断层切割了二1煤层和石炭系上部灰岩,延展方向NW,倾向SW,倾角55°-70°,区内落差0-30m,区内延展长度为220m评级中该断层共有断点5个,其中A级断点1个,B级断点1个,C级断点3个,属控制较差断层5)断层的否定或修正依据 1)文殊镇正断层否定依据:该断层在原地质勘探中位于白庙矿东北端边界,文殊镇西,落差50-60m,走向NNW,倾向NEE,在白庙矿2806孔见其破碎带,可靠性较差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勘探中,文殊镇正断层附近,由于断层较多,地层破碎,剖面品质一般,但信噪比较高,在原文殊镇正断层位置附近同相轴连续性好,并无大的断点存在,故此,认为文殊镇正断层并未延伸到测区,所以对测区内原先文殊镇正断层予以否定。
2)云盖山断层(东段)修正依据:云盖山断层(东段)在原地质勘探中由2703孔和2803孔控制,但本次三维地震时间剖面上显示原云盖山断层位置附近,地震同相轴连续好,信噪比较高,并无大的断点存在,经此次地震资料分析,该断层在127-128勘探线之间并不存在,而是向原云盖山支断层方向发展,故此修正4、石炭系上部灰岩及其与二1煤层的间距(1).石炭系上部灰岩起伏情况由于受二1煤层的强屏蔽作用,石炭系上部灰岩顶界面难以形成较弱的反射同相轴,从地震数据可以看出,石炭系上部灰岩的起伏形态与二1煤层基本一致,总体为单斜形态,倾向SE,断层倾角25°,局部地段倾角较大,超过28 °2).石炭系上部灰岩的断层发育情况本区石炭系上部灰岩距二1煤较近,平均距离为19.51m,切割二1煤层的断层全部切割了石炭系上部灰岩,在此不再赘述,建议矿方采掘过程中要加以防范3).石炭系上部灰岩顶板距二1煤层底板的间距本次测区内共有8个钻孔揭露了石炭系上部灰岩,其中1254孔与二1煤间距最大为36.07m,1273孔与二1煤间距最小为4.70m,平均为19.51m,灰岩顶界面到二1煤整合接触,间距相对稳定由于灰岩顶界面与围岩波阻抗差异较小,且距二1煤层较近,受二1煤的强屏蔽作用,所以难以形成独立的连续同相轴,故本次资料根据钻孔与地震资料联合对灰岩顶与二1煤间距进行了定性预测(见图2-12)。
从图中可以看出测区西南部层间距大,东南部层间距小(详见石炭系上部灰岩顶界面与二1煤层底板间距等值线图)5. 主采煤层的厚度变化趋势及采空区解释图2-12石炭系上层灰岩距二1煤层间距变化趋势图(1).薄煤带的圈定薄煤带在时间剖面上表现为反射波的削弱、频率增高、弱相位增多、反射波连续性变差等特征根据地震资料,在本区二1煤层厚度变化大,根据钻孔资料和地震资料综合确定了本区厚度小于0.7m的薄煤带3处(见二1煤层厚度等值线图)由于四2煤层和六4煤层大部分小于1m,无法形成连续的反射波,故本次三维地震数据没有绘制四2煤层厚度等值线图和六4煤层厚度等值线图2).煤层的厚度变化趋势井田内二1煤层层位稳定,呈不均匀的层状或连续的透镜状,煤厚变化较大,据井田内21个钻孔统计,煤厚0.24m-12.43m,平均5.56m测区内钻孔揭露二1煤层厚度在0.94m(1254孔)-10.42m(2506孔)之间变化二1煤层厚度在小范围内变化迅速,2701孔煤厚11.07m,沿走向两侧各10m,煤厚分别变为9m和8.5m,超过30m,煤厚就只有6m了本次三维地震勘探采用已知钻孔资料和巷道资料结合三维地震数据体的能量强弱变化,对二1煤层厚度变化趋势予以预测。
本区煤层最薄处在测区的南部和1254孔附近,最厚在测区北部,下图中蓝色煤层较薄区,红色表示煤层较厚区(详见二1煤厚度等值线图)3).二1煤层采空区的解释煤层采空在三维地震数据体上表现为煤层标准反射波的消失或变弱,并且其上下同相轴变得杂乱无章(见图2-14)在本次测区北测,查明二1 煤层采空区一处,位于角坪二矿和文殊镇煤矿下方区内揭示采空范围为一长约560m、宽约230m的近矩形区域,如图2-15所示(详见二1煤厚度等值线图)图2-14 煤层采空区在时间剖面上的反映三、结论及存在的问题1).本次三维地震勘探设计合理,试验充分施工中针对村庄等障碍物,采取了合理、必要的技术措施,圆满的完成了该区的资料采集任务,取得了较好的原始记录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共完成控制面积1.8Km2,生产线束13束,试验物理点87个,生产物理点1584个项目组对野外记录评级情况为:生产物理点甲级记录969个,占61.2%,乙级记录585个,占36.9%2).资料处理流程合理本次三维地震进行了资料对比处理,资料处理流程及参数选择合理三维处理叠前采用了野外静校正、地表一致性反褶积、速度分析、三维DMO处理技术,三维一步法偏移技术,结合资料变观的特点,最大限度的提高了资料的分辨率,剖面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按照《规范》要求,抽取40m×80m的地震剖面评级,I类剖面占62%,II类剖面占28%,I+II类剖面占90%3).资料解释对比可靠本区资料解释方法正确,对比可靠,精度较高解释上图2-15 二1煤层采空区范围图充分发挥计算机软件的强大功能,利用解释软件的多色彩显示及灵活快捷的优势,以垂直时间剖面解释为主,结合水平时间切片及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对测区内构造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研究共组合断层25条,否定断层2条,其中可靠断层10条,较可靠断层8条,控制较差断层7条综上所述,本次三维地震基本查明了区内落差大于5m的断层,并解释了小于5m的断层、断点;绘制了二1、四2、六4煤层底板等高线平面图;查明了二1煤层厚度变化趋势、薄煤带范围及采空边界;查明了二1煤层底板起伏形态和波幅大于20m的褶曲;绘制了新生界厚度等值线图和石炭系上部灰岩与二1煤间距图按照合同要求完成了各项地质任务,方便了矿井的开拓与建设2.存在问题及建议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工程中虽然因地制宜采用了灵活多变的野外施工设计、加大激发井深、增加激发药量、提高覆盖次数及资料对比处理等技术措施,但整个成果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村庄较大可能造成解释偏差。
由于地表障碍物较多较大,造成资料覆盖次数不均匀,虽然在解释过程中考虑了这一因素,但仍有可能对小构造的解释精度造成一定影响,这些区域主要集中在几个大村庄附近,特别是贺庙村下边受村庄的影响比较大,资料信噪比较低,地震解释可能存在一定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