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生态农业设计规划 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它要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特别是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立足当代,放眼未来,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以至根除恶性循环,为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经常保持最佳状态的生态环境实践证明,在当前农业面临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农业资源开发不尽合理,工业“三废”污染、农业自身污染比较严重,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信任度不高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是保护和合理开发农业自然资源,遏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增强我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生态省的重要内容根据省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要求,我委编制了《安徽省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本规划以《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和国家、省级地方法规与政策为依据,从安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分析了生态农业建设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发展概况,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总体目标、建设步骤、建设重点、主要任务、保障措施。
一、基本情况 (一)生态农业发展概况:我省生态农业建设起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相继在全省17个地市建立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50多个,试点面积38万多公顷,受益人口100多万人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生态农业建设不仅在数量和规模上,而且在质量上都有所提高目前,全省试点总数增加到150多个,试点面积扩大到150多万公顷,受益人口增长到500多万人,涌现出了一大批县、乡、村试点先进典型 1、县域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1999年,全椒、歙县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态农业建设县2000年,颍上县被列入第二批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近几年,桐城、宁国、广德、南陵、舒城、东至、石台、庐江、泾县、金寨等10个县市被列入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筛选和建设了一批生态农业示范点和工程项目,获得了初步成效 2、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形成1999年,《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法律保障2000年,《安徽省生态农业建设“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列入《安徽省农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使生态农业建设真正纳入政府行为2000年,省农委印发《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作为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切入点,使生态农业建设真正落到了实处。
3、生态农业技术体系逐渐完善在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各地总结推广了许多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类型,主要有:“猪—沼—果(菜、鱼、粮、菌)”、“种—养—加—沼”、“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五早’多熟制栽培”、“小流域综合治理”、“稻田养殖”、“果园立体种养”、“立体农业”、“观光生态农业”、“矿区塌陷地综合治理”等这些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及技术类型经过分类整理和归纳总结,形成了《安徽省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及其技术》,已经对外发布,在全省推广应用,初步构架了适合我省各种生态类型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4、生态农业工作基础不断加强一是加强舆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省农业生态环境总站累计编发各种期刊和技术资料15000多份,在《安徽日报》创办“农业生态环保建设巡礼”专栏,整体报道全省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及其典型经验,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二是加强机构建设,不断健全工作体系目前,全省已建立省市县级农业环境保护机构53个,其中:省级站1个,市级站12个,县市级站40个三是开展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调查与监测,先后完成了农业部、省政府有关部门部署的8次规模较大的农业环境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调查与监测评价工作,为治理淮河、巢湖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决策的出台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目前,全省已认证“安徽无公害农产品”385个,总产量100多万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总面积3.1万公顷全省有128个企业180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绿色食品产地监测面积480万亩,产品总量66万吨,产值33亿元全省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面积4.8万亩五是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积极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目前已在全省52个县市569个村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据统计,我省农村户用沼气池拥有量20万口,建城镇生活污水沼气净化池441处,大中型沼气工程60处,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00万立方米,全省农村省柴节煤普及率达95%以上,建成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点13处,供气达2986户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安徽位于华东腹地,地处长江、淮河中上游土地面积13.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4%,其中平原、山地、丘陵、台地、水面所占比例分别为49.6%、15.3%、14.0%、13.0%和8.1%,耕地面积417.8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30.06%是华北与华东的过渡地带,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条件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地形多样,土壤肥沃,生态系统多样,是南北物种汇集地和重要的基因库,生态环境质量和物种多样性保持良好,可更新资源恢复能力较强,森林覆盖率达到28.9%,全省农业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较好,尤其是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环境优势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淮河、巢湖流域污染治理和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区,既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又保护了一大批农业自然资源;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组织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质农产品比重进一步提高;积极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组织农业科技“三下乡”活动,农民科技种田水平不断提高;推广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三)主要制约因素:近几年来,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虽然局部有所改善,但从整体上看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城市污染、水污染和农田污染事故不断发生 1、水资源比较缺乏,旱涝灾害频繁全省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616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0位,人均水资源仅为1125立方米,是全国的一半水资源分布不均,淮河流域耕地面积占全省的67%,但水资源只占全省的35.6%长江流域耕地面积占全省总量的31%,而水资源占55%水利设施不配套,旱涝灾害交替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危害 2、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是五十年代的2倍多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近600平方公里,皖西大别山区水土流失面积达530平方公里,占山区面积的65%,土壤流失总量达到2726万吨淮北平原地区盐、碱化较重,土壤养分下降明显,有效耕层变浅,土壤结构变差 3、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农艺生产技术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据2002年统计,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为270.33万吨、7.43万吨,每公顷耕地分别占有647.07公斤、17.78公斤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耕地土壤普遍板结,造成土壤养分失调、理化性质变差 4、工业污染、农业自身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加剧了农业环境质量的恶化随着现代化工业、农业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发展,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排放出的废弃物日积月累,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2002年度,全省废水排放总量14.28亿吨,比上年增加0.7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6.46亿吨,生活污水排放7.82亿吨污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江、河、湖泊,导致淮河、巢湖、长江流域水污染严重同时,农业自身污染有逐年加重发展的趋势,直接影响到我省农产品的出口率和市场占有率,进而影响到从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5、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随着人口、经济的发展,非农用占地迅速增加,耕地急剧减少据统计,全省耕地面积已由1949年的509.2万公顷,减少到2002年的417.7万公顷,共减少91.5万公顷,约占18%,人均耕地由0.18公顷,减少到0.065公顷,而且减少的耕地多是城郊的一、二类基本农田同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高产作物品种不断推广应用,耕地产出量大幅度提高,耕地投入特别是有机肥投入相对不足,耕地产出失衡,造成地力与农产品产出不能协调上升目前,全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仅为1.8%,氮磷钾和微量元素严重缺乏的耕地面积有1100千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6%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遵循“立足示范,着眼推广,注重基础,讲究效益”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确定发展思路、目标和基本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保护自然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针对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及系统工程方法,实行生物措施、农艺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新机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的原则我省自然生态类型多样,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各地治理、建设的模式和标准不一因此,在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要求的同时,要结合不同类型区域的实际,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 2、坚持综合建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农艺、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种草与造林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水土流失治理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林、草、粮、菜全面开发,根据不同区域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以及市场发展趋势,重点突出不同类型区域内生态农业试点市县,重点推广投资少、见效快、效果好的小微型工程技术,充分发挥耕作措施、生物措施的作用 3、坚持软硬结合,注重科技、法规等软件作用的原则在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土流失治理等硬件建设的同时,大力抓好技术研究、科技推广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软件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法规对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作用 4、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农业自然资源,要坚决依法办理申请报批手续,防止出现新的农业生态环境破坏 5、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彻底改变“政府要环境、农民要效益”两相矛盾的局面,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把生态农业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按照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创立适合当地资源优势,有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