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河南考研政治考试模拟卷(2)本卷共分为2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毛泽东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科学命题的会议是A.瓦窑堡会议B.遵义会议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2.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以管道方式从境外进口原油的石油管道是A.中国一吉尔吉斯坦石油管道B.中国一塔吉克斯坦石油管道C.中国一俄罗斯石油管道D.中国一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 3.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标志着A.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C.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5.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是A.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B.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C.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D.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2005年12月5日,中国和日本在东京签署中日长期贸易协议。
这是中日两国自1978年首次签订中日长期贸易协议以来,第六次签署类似协议这次长期贸易协议的核心内容是A.中日两国要在节能技术和设备以及环保技术和设备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B.中日两国要在东海油气开发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C.中日两国要在防治空气污染技术和设备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D.中日两国要在技术交流和投资贸易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7.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B.固定资本和劳动力的比例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D.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8.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相交换的比例是A.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B.由政府部门规定的C.由生产者之间的协商决定的D.在商品生产者背后,有社会自发地确定的 9.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规范C.文学艺术D.经验论的观点 10.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D.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 11.中共中央印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规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等为基本内容,重点是A.业务知识培训B.政治理论培训C.政策法规培训D.文化素养培训 12.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A.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性B.改革开放的重要性C.破除封建迷信的重要性D.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13.第一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表述的文件是A.党的七大《党章》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C.《十五大报告》D.党的十五大《党章》 14.“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也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是A.先验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D.哲学思想的观点 15.价格改革是市场发育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我国价格机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由计划价格,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B.建立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的价格形成机制C.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D.建立反映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价格形成机制 16.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的原因是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17.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阶级基础是A.马克思列宁主义B.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C.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D.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A.坚持民主法治B.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C.坚持科学发展D.坚持改革开放 19.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是A.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B.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20.党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是A.理论联系实际B.一切从实际出发C.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D.实事求是 21.所谓抽象的可能性是指A.现实的可能性B.非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思维中的可能性D.坏的可能性 2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对农业改造的三种形式中,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方式是A.互助组B.高级社C.初级社D.人民公社 2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生产出的商品价值中,其新价值是A.c + v + mB.c + vC.v + mD.c + m 24.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A.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B.不断改善人民生活C.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D.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5.人民军队一切奋斗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党指挥枪B.听党指挥C.服务人民D.英勇善战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有多个符合题意) 1.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目标有A.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B.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C.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D.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目标有A.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B.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面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C.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D.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有A.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B.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C.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D.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使A.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B.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C.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D.国际关系更加融洽、世界更加和平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B.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C.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符合人民的愿望D.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6.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A.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B.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C.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D.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7.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A.产业结构B.增长方式C.消费模式D.发展模式 8.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利条件是A.我国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B.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体制保证C.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D.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 9.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是A.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B.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C.产业结构优化升级D.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10.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新”在A.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B.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C.坚持城乡协调发展D.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1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是A.科技含量高B.经济效益好C.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D.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 12.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A.科技含量高B.发展速度快C.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及带动作用强D.处于工业的中心地位 13.经济效益好就是要A.注重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变化B.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C.优化资源配置D.降低生产成本 1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B.以产业化带动工业化C.以工业化促进产业化D.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15.环境污染少就是要A.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B.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C.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D.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 16.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A.提高劳动者素质B.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提高经济竞争力C.不断增加就业D.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 17.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包括A.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B.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C.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D.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18.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要形成的产业格局是A.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B.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C.服务业全面发展D.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9.我们努力发展所要逐步实现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是A.主体功能定位清晰B.东中西良性互动C.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D.发挥比较优势 20.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是A.统筹规划、因地制宜B.发挥优势C.分工合作D.协调发展 21.我们逐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所按照的要求是A.东中西良性互动B.发挥比较优势C.加强薄弱环节D.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 2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A.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B.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C.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D.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2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C.乡村文明D.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4.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就要坚持A.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B.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C.转变农业发展方式D.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 25.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原则是A.统筹城乡、布局合理B.节约土地C.功能完善D.以大带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