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课程论与教学论:范畴及其相互关系,李令永 博士,常州市教育教研室,2019-11-18,主要内容,壹、分化-整合:发展的线索,贰、范畴-视角:学科的分殊,叁、纷乱-问题:理论的实践/实践的理论,壹、,分化-整合:发展的线索,一、学科的分化,学科分化简图.doc,二、教学论的发展线索,(一)教学论的科学化历程,1、裴斯泰洛齐,:不仅考虑学科的逻辑结构,更多地从实践出发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适应性结构;,2、赫尔巴特,:用心理科学解释教育和教学,把教学过程建立在心理科学基础上;,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阐述了以教学论为支柱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教学过程: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戚勒、赖因,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比较,:,凯洛夫,教育学(20世纪30年代),五步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3、布鲁纳:发现教学法,(二)20世纪的三大新教学论,1、赞可夫(1901-1977)发展教学论,(1)五条教学原则:,第一,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第二,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第三,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得原则;,第四,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第五,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学的结构好比是“因”,而学生的发展好比是,“果”,这种因果关系是重要的3)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一般发展既发展学生的智力,也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2、瓦根舍因、克拉夫基范例教学论,通过典型的事例和教材中的关键性问题的教授、探索,来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材料和问题1)三个特性,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2)三个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3)四个阶段,范例地阐明“个”;,范例地阐明“类”;,范例地掌握规律;,范例地获得有关世界的经验和生活的经验3、布鲁纳发现教学论,(1)四条教学原则,心理倾向性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2)结构,学科基本结构,指的是某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结构也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3)主要观点,教授学科结构;发展认知能力;提倡早期学习;主,张发现学习三)心理学教学论,1、行为主义心理学教学论,(1)把学习看成行为方式或频率的改变,为行为结果而进行教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做出正确的反应,并评估学习者的行为2),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2、认知心理学教学论,(1)从重视教材知识结构和学习结果转变到重视认知结构、学习的内部认知加工过程、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的培养上来,为认知建构而教学,提出了过程中心(认知过程中心)、结构中心(认知结构中心)、学生中心(主动生成学习)的教学思想。
2)代表人物: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3、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论,(1)强调对学习者的尊重和信任,教育就是要激发和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拥有,要符合学生人性发展的实际需求,(2)代表人物: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论,三、课程论的发展线索,(一)课程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1918年博比特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1949年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论的圣经二)几种重要的课程范式,1、价值中立-程序主义的课程范式,现代主义的、稳定状态的、封闭的宇宙观,(1)博比特课程1918,(2)查特斯课程编制 1923,(3)卡斯威尔、坎贝尔课程开发1935,(4)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以学生、学科知识、社会生活为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课程开发的三个基点,2、发现课程范式,(1)布鲁纳-结构课程与发现教学,(2)卢梭: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兴趣与方法;基本形式-互动教学与实物教学,3、经验课程范式自然主义,(1)卢梭:自然主义,儿童、自然、知识、社会四因素的整合,(2)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社会互动理论,儿童、知识、社会三因素的整合,4、理解课程范式,派纳:现象学、存在主义 理解课程;,吉鲁;,阿普尔;,5、后现代课程范式,开放的、不确定性的宇宙观,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四、几种重要的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二)关联课程,:一组互相密切联系和配合的学科,(三)融合课程:,比关联更进一步,不仅加强两门以上相邻学科的联系,而且把这些相邻学科的内容糅合在一起,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四)广域课程,: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五)问题课程: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像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也叫问题中心课程、核心课程(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
六)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四、文化隔离中的统一,(一)不同之中的同一性,(二)中国的特殊性,贰、,范畴与视角:学科的分殊,一、文化与传统:视角的差异,(一)课程:英、美等,(二)教学:德、法、俄罗斯/(前苏)等,人文主义传统古老的国度,(三)中国遭受的双重打击:,军事文化的打击;,政治化的意识形态文化的打击:确立一种新文化,,总要打倒原有的文化,(四)教学论,关注的是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过程,不太关注内容的结构,而人的行为过程不太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具有不可科学量化的评价性,因此具有艺术性和人文性,显示出个性化课程论,关注的是物质的东西:教什么、学什么、怎么编排;关注结构性,导致追求科学性,因此具有可量化的评价性、可预设性二、研究范畴的差异,(一)比较:,课程论课程方案/设置、课程标准、教材/文本,教学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课本,(二)课程论:课程之方案、标准、目标、内容、开发、,资源、编制、实施、评价、管理等,教学论:教学之计划、大纲、过程、目的、内容、,原则、主体、课程、方法、环境、评价、管理等,叁、,纷乱-问题:理论的实践/实践的理论,一、交叉视域中的对方,(一)课程论中的教学:,(二)教学论中的课程:,(三)教师践行的课程、教学:,(四)“形式实质”新解:课程改革中谁坚持了“传统”?,课程设置的目的:,英才教育古典课程,大众教育为未来职业做准备,二、产生于教学的教学论依据教学论的教学,想着教学论去教学?,不符合教学论的教学?,三、什么是教学论?什么是课程论?,想想教什么?,上课之前,想想怎么教?,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