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产性粉尘职业危害防治措施一.生产性粉尘的职业危害有哪些?(一)生产性粉尘尘源分类:根据尘源产生特点及生产工艺、生产设备,通过对现场的观察,归纳为3类:1、机械振动性产尘:由于机械振动,使机械设备内、外产生压力差,而造成粉尘飞扬如鄂式破碎机进料口和卸料口2、机械高、低速旋转型产尘:机械部件的旋转带动风速,使周围空气形成旋转气流,造成粉尘飞扬3、物料运动型产尘:物料借助自身的重力,由上而下坠落,造成的粉尘二)响粉尘的致病因素:粉尘的沉积量、粉尘的致病性、吸入量1、粉尘在肺泡里的沉积量是发生尘肺病的首要条件,粉尘粒径越小、表面活性越大、所带电荷越多、越容易在肺泡内沉积2、粉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硅(不与其他元素化合物结合在一起的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发病时间越短,病变发展越快,危害越大3、粉尘的吸入量,作业场所中粉尘的浓度越高、有尘作业的劳动强度越大、接触粉尘的时间越长,粉尘的吸入量就越多,越容易得尘肺病三)生产性粉尘的危害:1、对生产的危害:(1)、影响产品的质量、精度(2)增加转动部件的磨损,影响设备的寿命(3)造成生产材料的消耗2、对人体的危害:生产过程中,有尘作业工人长时间吸入粉尘,能引起肺部组织纤维化病变,硬化,丧失正常的呼吸功能,导致尘肺病。
尘肺病是无法痊愈的职业病此外,部分粉尘还可以引发其他疾病,如造成刺激性疾病(沥青烟尘、石灰、皮毛引起的皮炎),急性中毒(如铅烟、锰尘等),致癌率增高(如石棉、放射性物质粉尘)3、对环境的危害:造成环境污染内、破坏生态环境二、生产产性粉尘的职业防治措施是什么?防尘对策需要采取综合对策综合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和管理措施技术措施是关键,是控制、消除粉尘污染源的根本措施,组织措施和管理措施是技术措施的保障防尘综合措施主要包括:宣传教育、技术革新、湿法防护、密闭尘源、通风除尘、个体防护、维护管理、监督检查一)采取防尘教育、定期检测、加强防尘设施维护检修,对从业人员定期体检等管理措施二)通风除尘:工业通风的分类:按通风系统的工作动力分类一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工艺特点及排尘的需要,利用风压、热压差、合理组织气流,充分发挥自然通风改善作业环境的作用,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全面或局部机械通风排尘装置通风除尘设施是尘源控制与隔离的重要手段三)由于工艺、技术的原因,通风除尘设施无法达到卫生标准要求时,操作工人必须佩带防尘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四)工艺和物料选用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的工艺,采用无危害或危害小的物料,是消除、减弱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
例如,用湿法生产工艺代替干法生产工艺五)限制、抑制扬尘和粉尘扩散(1)通过降低物料落差、适当降低溜槽倾斜度、隔绝气流、减少诱导空气量和设置空间(通道)等方法,抑制由于正压造成的扬尘2)采用密闭管道输送、密闭自动(机械)称量、密闭设备加工,防止粉尘外逸;不能完全密闭的尘源,在不妨碍操作条件下,尽可能采用半封闭罩、隔离室等设施来隔绝、减少粉尘与工作场所空气的接触,将粉尘限制在局部范围内,减弱粉尘的存在3)对污染大的粉状辅料宜用小包装运输,连同包装袋一并加料和加工,限制粉尘扩散4)对亲水性、弱粘性的物料和粉尘应尽量采用增湿、喷雾、喷蒸汽等措施,可有效地减少物料在装卸、运转、破碎、筛分、混合和清扫过程中粉尘的产生和扩散;厂房喷雾有助于室内漂尘的凝聚和降落5)为消除二次尘源、防止二次扬尘,应在设计中合理布置、尽量减少积尘平面,地面、墙壁应平整光滑、墙角呈圆角,便于清扫;使用副压清扫装置来消除逸散、沉积在地面、墙壁、构件和设备上的粉尘;对碳黑等污染大的粉尘作业及大量散发沉积粉尘的工作场所,则应采用防水地面、墙壁、顶棚、构件和水冲洗的方法,清理积尘严禁用吹扫方式清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