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音乐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长期以来,音乐艺术和情感的关系,以及情感培养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一直是音乐理论界和音乐教育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之一 作为一个音乐教师, 必须面对这个问题, 清楚地了解音乐艺术与情感的关系, 否则将无法很好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一、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情感是包括音乐在内的任何艺术的组成部分,古语曰“诗言志,歌咏言” 这已明确指出了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们认为, 任何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任何艺术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和技巧更集中更强烈地反映生活 当然也通过特定的形式和更集中更强烈地表现人在生活中的情感 因此,情感与形式在任何艺术中都是固有的、内在的、不可缺少的成份从声乐作品来说,如果演唱者只有激情, 而没有扎实的歌唱技能技巧, 那么,即使演唱者对作品形式所含的内在的情感理解和体会得再深, 也无法充分地表现出来 相反,如果演唱者只掌握了表现作品形式的娴 熟的技巧,而没有情感,只能象钟摆一样机械地表达作品的形式含义,那么演唱是乏味的,难以打动听众的从这一观点出发, 我们认为,在声乐教学中, 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情感培养是同样重要的,相辅相成的 这两方面在音乐教学中都应有自己的位置, 都应作为教学的内容。
在少儿声乐教学中都应有自己位置, 都应作为教学的内容 在少儿声乐教学过程中尤其如此因为,少年儿童在声乐的表现艺术形式的技能技巧方 面还在初步的学习和训练阶段, 而他们的情感还需在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下逐步形成丰富但是,在当前音乐歌唱教学中, 人们往往注重对少年儿童在歌曲作品的艺术形式的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 而忽视了表现音乐作品的内在意蕴的不可缺少的情感培养二、如何在少儿声乐教学活动中培养情感心理学告诉我们,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 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被人们称为高级情感的道德感, 理智感和审美感在人的情感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 它们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 往往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这些情感交织而成的综合体就是情操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 ,就是要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一方面通过音乐的特有教育功能, 培养和促进学习者的情感和情操;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和促进他们的情感和情操来深刻、 完美地理解和表现所学习和演唱的音乐作品的艺术意蕴,这两方面也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如何在音乐课中的声乐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少年儿童的情感呢?首先,我们必须从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来考虑 少年儿童的年龄小、阅历浅、生活经验不丰富, 情感内容较单薄、 他们的道德感、 理智感和审美感都处于形成阶段。
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各种适合教学内容,采用各种适合的手段,从这 三方面同时来培养和促进根据我长期的音乐教学活动经验,以下一些手段进行“情感培养”效果较好1、通过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诠释作品的内容底蕴来激发学生的情感音乐 作品如同其它任何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其之所以产生的生活情感的底蕴因此,它们或多或少都打上了时代精神的烙印 但是,少年儿童受到生活经历的限制,有时很难理解和体会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 即使作品的固有艺术形式 (调性、节奏等)已是很大程度上预先提供了作品所要的表现作为情感外部表现的情绪的可能性,既使学生已掌握了展现这种艺术形式 所需的技能技巧,如果他们缺乏产生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 还没有真正理解和展现作品深刻情感的话, 也是不能把作品的内在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例如,我曾教唱聂耳创作的《卖报歌》时,由于今天的少年儿童过着幸福的生活, 不了解、也不可能体验解放前报童的痛苦生活,因此,他们把“啦、啦、啦”的村词唱得轻松、跳跃,表现了一种欢快、明亮的情绪, 而不能把作品所蕴含的对报童的同情心表现出来, 达不到作品所具有的特定的艺术感染力 这是,我就给同学们介绍了这首歌的来历和历史背景,告诉他们,这首歌是聂耳和安娥在 1934 年为一个名叫小毛头的报童创作的。
作者在这首歌中表达了对当时很多象小毛头这样的报童的深切的同情心,为他们从早到晚,忍饥挨饿,奔走街头、兜售报纸为苦难命运呼喊不平在这首歌曲中抒发着对报童的爱和同情, 对旧社会的强烈的恨和抗议 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同学的情感,很快他们在情感上很投入地演唱,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2、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范唱和表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音乐课中, 教师的情感无疑是影响学生从多因素中最积极、 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教师通过独特的音乐艺术手段, 以自己的道德情感、 理智情感和审美情 感来唤起同学心灵中情感的共鸣情感教育过程,如同其他教育活动一样是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整个情感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审美的过程, 他们在老师的启发指导带领下, 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去进行想象性再创造的过程,使自己的各种审美心理要素进入十分活跃的活动状态 当学生在老师的审美诱导下产生不可遏制的审美期待时, 就会自觉地调动自身的感知、 理智、想象、情感、理解等审美的 心理要素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有感情的范唱,有助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和表现、 也有助于提高他们歌唱学习的兴趣我在省编音乐教材第七册 “民歌” 这一单元的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民歌中的“劳动号子”和“山歌”这两种体裁的区别,采用不同的演唱风格和声音的力度节奏变化, 在唱劳动号子时, 我边唱边做动作, 动作的节奏快慢是根据歌曲所表现劳动内容而决定的, “山歌”与“劳动号子”都有它的共同点、都是在生产劳动时演唱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劳动号子” 是为劳动服务,“山歌”却是生产劳动中的感情抒发。
教师抓住这一特性, 充分用声音和形体来表现歌曲的情感 ,以情动情,做到师生“情感”共鸣,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和教师协同一致获取知识的乐趣3、创设情境,通过特定的情感氛围来强化学生情感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常用“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一话来启发指导学生歌唱为了使学生产生这个“情” ,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抓住特定的情感氛围,来强化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的情感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例如,我在教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这一课教案设计中,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创设一个情境,产生一个情感氛围,使学生以景带情,情景交融在发声训练这个教学环节中, 我用上节课学过的劳动号子体裁的民歌 《拉蓬号子》 最后二部合唱乐句,作为发声练习曲我在指导学生歌唱发声时, 假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我们全班同学都是小渔民, 站在渔船的甲板上,大家望着满满一大渔网的“金黄鱼” “银带鱼”,渔 民门露出了喜悦的笑脸,他们五人一组有节奏用力地拉着渔网,嘴里唱着“拉蓬号子” 在这样的环境气氛 下,学生的歌唱状态最佳, 气息会自然下沉, 小腹有紧张度,并能克服学生歌唱时下巴肌肉僵硬的毛病在新歌教学这一环节中,我运用电教手段揭示教材内容,并自己拍摄 MTV 带,请校合唱队的一位男同学, 扮成四川当地某一少数民族儿童, 在吴山树林中迎着太阳边唱边跳, 通过这一组生动的电视画面, 激发学生的情感, 从而促进对歌曲的的理解与感受,提高学生对学唱这首歌的兴趣。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都环绕这一主线, 那就是:以境带情,以情带声,陶冶情操,有意识地创设歌唱教学高潮, 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总之,我们在音乐声乐教学活动中, 必须在教授学生的歌唱技能技巧的同时, 注重“情感教学”,利用课堂教学的集体活动形式,采用情趣盎然的审美方式,接受情感信息来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熏 陶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教育, 提高学生的素质, 只有当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真正的投入, 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