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分析 > 农林牧渔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宁波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

文档格式:DOC| 39 页|大小 137KB|2025-03-16 发布|举报 | 版权申诉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3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豆丁紫琪整理发布前  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近年来,我市依托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现代化和外向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已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区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市区及周边地区对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占用越来越严重,农业资源和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以战略的眼光重新审视宁波农业产业布局,给与一个全新的功能定位,并按产业集聚的原则进行合理布局就显得尤为迫切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提高农业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培育以及市场拓展能力,使农业的功能得到更好发挥,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大联动”的战略构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为进一步保护和整合宁波市农业资源,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以更好地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及各县(市)、区开展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其核心内容是如何有效保护和利用耕地资源,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建设具有规模、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我市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规划编制工作涉及全市范围市级规划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专家为主编制的《宁波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思路研究》为基础,主要从我市农业发展的现实条件出发,提出了产业布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构想,拟定了农业产业的发展重点和布局的基本框架,对全市范围内2006~2010年期间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产业的主要农业产业基地、加工基地和流通市场进行了布局,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具体的基地建设内容,最后提出了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规划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宁波市土地利用规划》、《宁波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宁波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宁波市“十一五”海洋经济规划》、《宁波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规划》、《宁波市农产品种苗基地建设“十一五”规划》、《宁波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及各县(市)、区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等规划相衔接   一、农业发展基础条件   我市地处东海之滨,行政区域面积19123km2,其中陆域面积9365 km2,海域面积9758 km2沿海有杭州湾、三门湾和象山港两湾一港,市境内海岸线总长1562 km市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有四明山和天台山两支山脉分布,中部和北部主要为平原,间有低山丘陵,沿海岸多港湾、岛屿。

    最大河流甬江由余姚江、奉化江两江汇合流入东海  我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降水量1300~1400mm,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  据国土资源局数据,全市土地面积为1454.3万亩,其中农用地1014.4万亩占69.8%农用地中耕地为322.2万亩,占农用地31.8%据统计局数据,全市耕地面积为314.9万亩,其中水田214.2万亩、旱地100.8万亩全市有沿海潮间带滩涂面积156万亩,其中可用于养殖约28万亩;-10m以上的浅海面积为114万亩,其中可用于养殖约5万亩  我市辖六区(海曙、江东、江北、鄞州、镇海、北仑)、三市(余姚、慈溪、奉化)、二县(宁海、象山),共83个镇、11乡和59个街道办事处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556.7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82.6万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44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三次产业比为5.3%:55.3%:39.4%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6.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2.4亿元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8元,比上年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10元,比上年增长11.3%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已建成全国文明城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生态市建设正在扎实推进。

      (一)农业生产现实水平及特点  1、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2005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207.4亿元,比2000年增长39.6%,年均增长6.9%完成农业增加值128.8亿元,比2000年增长34.5%,年均增长6%粮食、蔬菜、肉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从事农业的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10元,比2000年增长53.6%,年均增长9%  2、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区域化布局初具规模  经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现为43.7%:56.3%,基本形成了创汇蔬菜、榨菜、蔺草、竹笋、茶叶、水果、花卉、水产、生猪、禽蛋等为主的十大主导产业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2000年为48.2%:3.1%:13.8%:34.9%,至2005年调整为43.9%:2.6%:15.9%:36.3%,农业结构趋于合理全市已形成了以设施农业为特征的蔬菜产业带、以名特优水产品为特色的沿海水产养殖产业带、以生态型为特征的林特花卉产业带和以规模化养殖为特征的畜禽产业带  3、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经过多年扶持,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带动作用。

    2005年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92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16家,产值超亿元的有45家全市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0.4亿元,建立原料基地169.5万亩(其中本市124.6万亩、外地44.9万亩),收购农产品338.3万吨,联结农户83.6万户  4、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成效,质量安全有了一定保障  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受到重视全市现有省级名牌产品47只,市级116只,涌现出“八戒西瓜”、“望海茶”等一大批知名名牌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36个、面积68万亩已有国家级绿色食品85个,国家级有机食品11个,无公害农产品年生产量达到41万吨,产值22.3亿元  5、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化服务逐步完善  我市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目前在50%左右水平已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共有各类农技人员750余人,农业科研推广队伍门类较为齐全,同时还拥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万里学院等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农业社会化服务逐步完善,到2005年底,全市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38家,入股社员4782个,带动农户14.8万户已基本覆盖了水产、蔬菜、畜禽等优势农产品和上百个主导特色农产品,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6、外向型农业继续发展,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市农业经济外向度和农业出口依存度目前达到约50%水平2005年我市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水产品、蔬菜、茶叶、烤鳗、水果竹笋罐头、冻鱼片等14个单件农产品全市有自营出口权的农业龙头企业93家,2005年实现出口创汇6.8亿美元我市农产品出口已涉及到7大洲38个国家和地区市场,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仍为主要的出口市场全市有各类农副产品交易市场500余个,其中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综合批发交易市场有4个农产品流通本市销售约占45%、外地销售约占30%、外贸出口约占25%全市有农民购销员队伍7.8万人,联系带动农户57.8万户,年销售农产品471.3万吨,销售额54.9亿元  (二)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拥有较好的区位和资源条件优势  我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沿海港口区位优势,北仑港的发展为推动农业外向型提供了有力支持我市可以充分利用口岸优势和邻近日、韩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周边地区的优势,大力开拓农产品自营出口业务,积极开展适销的保鲜果蔬、鲜活水产品和农业加工产品的出口同时我市交通条件优越,海陆空齐全,便于农产品的集散和疏运,把优势农产品“打出去”,把国内外的优良种苗、技术引进来。

    特别是杭州湾大桥的建设和开通,将使我市与上海等大中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为我市农业潜在优势发挥找到强大依托  我市农业资源多样,物种丰富,农业生产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环境宁波发展渔业,特别是海水养殖业具有比较明显的资源优势依据传统品种改良而逐步形成的主导农产品其市场优势十分明显,尤其是名特水产、水蜜桃、杨梅、芋艿等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从主导农产品和特色产品位居外贸出口前列的事实,也说明我市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中都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2、具有较好的体制环境和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推行市场化的改革,具有体制和机制的先发优势经济发展环境相对宽松,民营经济实力较为丰厚,民间资本具有合理的投资冲动,加上企业家长期以来形成的开拓创新精神,使宁波农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活力  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各县(市)、区依据自身条件,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扶持龙头,建立基地,争创名牌,努力促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化、规模化优势的形成,为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具有市场比较优势和竞争实力  全市通过积极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培育、形成了十大主导农产品,建立了一批出口生产基地,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我市地产农产品适合当地居民消费,尤其是鲜活水产品、新鲜蔬果以及水蜜桃、杨梅等传统名优农产品,在本地市场上,即使价格稍高一些,外来农产品也很难取代我市大多数以鲜活上市的农产品,只要大力发展加工转化,克服目前季节性集中、市场半径相对较小的弱点,在国内市场上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在国际市场上,我市农产品成本、价格比发达国家相对较低,所处区位又便于开展进出口业务和发展国际国内物流,只要充分依托和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深入研究不同国别、地区客户的需求,重视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和生产标准化,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形成的障碍,我市农产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应是大有可为  4、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较强的技术优势  经过多年的投入与改造,我市农业的基础设施、农业装备水平相对较好,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全市拥有水库总库容达15.6亿立方米,已建成标准海塘360km,标准化农田161.7万亩,农业基础设施大大改善,防洪抗旱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87.5%和60.7%,拥有农机总动力200万千瓦,基本实现耕地、排灌、收获和运输等作业机械化积极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引进和推广了一批优良新品种;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全市已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市级7家、县级6家。

      5、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财政支持  我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上了一个新台阶,有相当一批县、乡镇列入“全国百强县”和“全省百强乡镇”综合经济实力排名中农村产业构成完成了从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变,非农化程度日趋提高,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转向二、三产业就业  农村经济实力的提升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在龙头企业和优质名牌产品带动下,我市涌现了一批专业乡镇,如北仑区柴桥的花卉苗木、奉化市尚田的草莓、宁海县西店的禽蛋等,成为以“质”和以“特”取胜的农业“块状经济”,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十五”以来,全市各类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达100多亿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有助于农业发展先发优势的形成  (三)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农业用地持续减少,发展空间受到制约  我市人均耕地占有水平比较低,全市人均占有耕地仅0.57亩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地被占用,其中鄞州、慈溪、北仑、余姚等区市建设用地占用尤为突出近年来贯彻严格土地管理、保护基本农田的政策,基本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但农业生产与建设用地的矛盾依然存在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空间。

      2、规模化经营推进缓慢,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  全市目前土地规模经营的面积为75万亩左右,占农户承包面积25.5%,大多数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依然偏小,由此造成商品量低、生产成本高和标准化生产难以推行等状况农业组织化程度也仍然较低,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联结松散,利益关系还不紧密,农民在市场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近年来大面积种植的蔺草、柑橘、榨菜、竹笋等农产品,产销大起大落、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时有发生  3、龙头企业加工能力有待提高,精深加工比重太小  农业龙头企业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加工能力和水平还相对较低,特别是精深加工的比重还很小,高附加值产品和名牌精品少,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80%以上的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农业产业链延伸不够,大宗农产品多以原料和初级产品形式直接进入市场,制约了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低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  4、农业科技供给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农业科技供给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业科研推广与农业生产需求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在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农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还显得比较薄弱。

    先进适用农技的普及率和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高,与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科技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也尚待提高  二、农业产业布局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都市化、产业化、外向化、特色化为方向,强化农业在城市群落中的生产、生态与生活功能加快建设规模化农业产业基地,积极打造区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带,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  (二)规划原则  1、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  规划要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生态规划以及各行业专项规划相协调  2、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  依据本地的资源和产业基础,确立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落实相应的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和统一。

      4、突出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  产业布局相对集中,建设项目突出重点,努力促进资源、人才、科技、投入向产业带集中,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三)基本思路  根据我市农业的比较优势,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在确保粮油等大宗农产品保有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发展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规模效益显著的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为基础进行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开发、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发挥特色,树立品牌,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基地与加工配套、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促进我市农业基本实现“高技术、高品质、高效益、外向型”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格局  (四)规划目标  到2010年,我市农业产业基本形成“三区”、“五带”、“20园”、“100基地”的空间布局结构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到2010年农业总产值达2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左右实施产业带、产业基地带动战略,实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建设五大农业产业带和100个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0个以上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园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建成2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和集聚区,农产品加工率从目前的35%提高到50%以上。

    实现农业资源、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基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农业面源污染大为减少,单位面积农药化肥使用量低于国家限制标准农业科技贡献率争取达到60%以上,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沟通城乡的农产品市场网络  (五)农业产业发展重点  根据当前产业发展现状,确定今后五年重点发展粮食、蔬菜瓜果、水果、茶叶、竹笋、花卉苗木、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休闲观光农业  粮食产业:以提高效益为重点,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依靠科技,开发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单产和种粮效益  蔬菜瓜果产业:蔬菜以提高质量、扩大出口为重点,积极引进试种和示范推广各类名优品种,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栽培,加快形成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瓜果以推广优质品种,增加设施栽培为重点,延长采收期,扩大市场份额  林特花卉产业:水果以品种改良为重点,推广设施栽培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茶叶以优化茶树种质资源为重点,实施品牌战略与绿色安全无害化生产竹笋以采用有机竹笋生产技术为重点,培育笋用林和笋竹两用林,调整产笋结构,提高冬笋、鞭笋产量,加快竹产品加工花卉苗木以良种引进、选育为重点,调整品种结构,优化布局,扩大出口。

      畜禽养殖业:以推进标准化生产为重点,着力建设生态畜牧小区,实施畜禽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同时加大保护原产地畜禽品种资源,打造绿色生态品牌,加强品种培育,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水产养殖业:以提高水产品的质量为重点,稳定发展海水养殖业,合理控制养殖面积和密度,积极推广各种养殖新技术,建立科学、生态、健康的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进一步加强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  休闲观光农业:在加强产业基地的基础和农业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保护和优化所在地的生态环境,配套必要的休闲旅游设施,形成农业特色园和休闲观光区,拓展市民体验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的新空间  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以发展水产品、蔬菜、水果、畜禽、茶叶、竹业等加工为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以批发交易市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六)产业布局基本框架  根据主导产业和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优势及潜力,我市农业将发展形成“三区”、“五带”、“20园”、“100基地”的空间布局结构  1、三大农业功能区  全市农业发展总体上形成三大农业功能区,即:北部都市农业区、南部生态农业区和沿海渔业经济区。

      北部都市农业区包括中心城区、慈溪行政区域及余姚、奉化、鄞州部分区域本功能区在发挥农业经济功能的同时,起到城市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带功能,重点发展蔬菜、花卉、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  南部生态农业区以余姚、奉化、鄞州四明山地区,至东钱湖、穿山半岛为分界线的以南区域本功能区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重点发展蔬菜、瓜果、花卉苗木、茶叶、竹笋、畜禽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休闲旅游,建成我市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保护区  沿海渔业经济区包括一港(象山港)、两湾(三门湾、杭州湾)和东南沿海区域本功能区利用港湾、滩涂、岛屿和海洋资源,重点发展水产品养殖、捕捞和加工,积极发展滨海休闲渔业,成为我市生态经济型海区和海洋产业基地  2、五大农业产业带  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将基本形成粮食产业带、蔬菜瓜果产业带、林特花卉产业带、畜禽养殖产业带和水产养殖产业带等五大产业带  粮食产业带主要分布于余姚市姚中、北平原的马诸、牟山等镇,鄞州区鄞西平原的高桥、集仕港、古林、横街和鄞东平原的云龙、姜山等镇,奉化市三江平原的锦屏、岳林、江口、西坞和滨海平原的莼湖、裘村、松岙等镇(街道),宁海县东部沿海长街、力洋、茶院、胡陈、越溪等镇乡,象山县海岛和半山区的高塘岛、鹤浦、定塘、新桥等镇乡。

      蔬菜瓜果产业带主要由三大区域组成,即北部区域创汇蔬菜瓜果产业带、东南部区域创汇蔬菜瓜果产业带和西南部区域高山蔬菜产业带北部产业带主要分布于慈溪市西部及东北部的周巷、庵东、长河、天元、胜山、新浦、桥头、观海卫、掌起、范市、三北、龙山等镇,余姚市中部平原和北部滨海的黄家埠、临山、泗门等镇东南部产业带主要分布于宁海县东部沿海长街、力洋等镇,象山县定塘等镇西南部产业带主要分布于天台山和四明山脉所在的丘陵山区,包括余姚市姚南地区的鹿亭、梁弄,奉化市西部山区的溪口、萧王庙以及宁海县西部山区的深圳、黄坛、岔路等镇乡  林特花卉产业带包括水果、茶叶、竹笋和花卉苗木等林特产业,主要由东北部,西部和东南部山区半山区三大区域组成东北部区域的低山地带和沉积平原以水果、花卉、茶叶为主,分布于慈溪市南部横河、龙山、三北、范市、掌起、观海卫等镇,沿余姚市姚中北平原的丈亭、三七市,经镇海区澥浦、骆驼、庄市,江北区慈城、洪塘、庄桥,鄞州区邱隘、五乡,沿伸至北仑区柴桥、春晓等镇(街道)西部山区半山区以花卉、竹笋、茶叶为主,主要分布于余姚市四明山镇延伸至奉化市江口、萧王庙、溪口以及宁海县深圳、黄坛等镇(街道)东南部区域的低山缓坡和海积平原以水果为主,主要分布于宁海县一市、越溪、力洋、长街以及象山县晓塘、高塘、茅洋、东陈、新桥等镇乡。

      畜禽养殖产业带包括奶牛、生猪、蛋禽、肉禽等畜禽养殖产业,由西北部和东南部两大区域组成西北部养殖区主要分布于余姚市临山、牟山、马渚、阳明、凤山、低塘、朗霞,慈溪市龙山、掌起等镇(街道)东南部养殖区主要分布于鄞州区横街、高桥、集仕港,奉化市尚田、西坞,宁海县岔路、前童、力洋、长街、胡陈以及象山县泗洲头、茅洋、东陈、丹东、大徐、贤庠等镇乡(街道)  水产养殖产业带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浅海滩涂区、象山港区和三门湾—大目洋沿海区杭州湾南岸养殖区主要分布于余姚市黄家埠、马渚、牟山以及慈溪市庵东、崇寿、新浦、附海、观海卫等镇;象山港养殖区主要分布于宁海县大佳何、强蛟、西店,奉化市莼湖、裘村、松岙,鄞州区咸祥、瞻岐,北仑区春晓、梅山以及象山县墙头、黄避岙、贤庠、涂茨等镇乡;三门湾—大目洋养殖区主要分布于宁海县一市、越溪、茶院、长街以及象山县泗洲头、新桥、定塘、晓塘、高塘、鹤浦、石浦、东陈等镇乡  3、“20园”和“100基地”  在三大功能区、五大产业带和现有的11个市级农业园区基础上,通过五年努力,全市要建成100个以上规模化农业产业基地和20个以上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园区,主要分布于三大功能区和五大产业带中。

      三、农业产业基地布局  (一)都市农业园区  1、发展现状  到2005年底,市政府已批准建设11个市级农业园区,其中以种植业为主的有6个,以畜牧业为主的有3个,以渔业为主的有2个这些园区具有都市型农业的特点,它们承担了科研创新、示范推广、精深加工、孵化培育、教育培训、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  据统计,全市11个市级农业园区规划建设面积13.1万亩,已实施建设面积9.2万亩建成智能型温室5万余平方米,连栋大棚266亩,其它大棚5106亩入园企业111家,其中科技企业29家,外资企业18家已投入建设资金6.9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入2.3亿元,占33.4%,重点用于土地整理、农田基础设施等;企业投入4.8亿元,占66.6%  2、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根据体现特色、优化结构、合理分布的原则新建一批农业园区到2010年,全市建成20个以上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园区,其中现有市级园区中续建的10个,新建园区10个新建园区规划总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所需建设资金约10亿元  新一轮园区建设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综合形成都市型农业的多种功能园区创建要突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经营机制创新,示范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园区建设的重点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标准农田建设,大棚、农机、鱼塘等种养设施建设和改造,实施种苗繁育、节水灌溉、畜禽污染物无害化处理、病虫综合防治等项目,建设休闲旅游设施等  要明确园区建设的实施主体,建设资金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扶持,初步建立起“多元化投资、企业自主经营”的长效运转机制  3、园区建设  现有市级园区中,鄞州港城农业园区因邱隘镇用地规划变更不再列为市级农业园区,调整为在姜山镇发展宁波港城精农示范园区  “十一五”时期,现有市级农业园区保留10个,按规划要求续建或完善配套  现有市级农业园区(10个):  (1)宁波市高新农业技术实验园区,位于鄞州区东钱湖镇,规划总面积390亩重点引进、试种瓜菜、花卉类以及宁波地方优良品种,繁育种子种苗,生产盆花和观赏苗木  (2)余姚绿色禽业园区,规划总面积2500亩,由10家禽业龙头企业承担建设分为种禽引繁孵化、绿色家禽生产、禽产品加工、绿色饲料生产、有机肥加工、市场贸易和科技服务等七个功能区,包括实施生态放养  (3)慈溪市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位于慈溪市长河镇,规划面积1.2万亩分为种子种苗繁育、标准化生产示范、农产品加工、综合服务、辐射核心等五个区。

      (4)奉化生态农业示范区,位于奉化市溪口、江口、萧王庙镇(街道),规划总面积5万亩,已实施3.5万亩重点建设溪口花卉苗木走廊、滕头村现代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和溪口新建村水蜜桃园  (5)宁海双盘涂生态渔业示范区,位于宁海县越溪乡三门湾,规划总面积3518亩重点发展对虾、鱼虾贝藻高效生态养殖  (6)象山特色畜禽创业园区,位于象山县丹东、丹西街道,规划总面积1.6万亩,已实施1.1万亩重点发展野猪、浙东白鹅等特色畜禽良种繁育、生产和加工  (7)宁波市都市农业园区,位于江北区洪塘镇,规划总面积1.5万亩,已实施0.3万亩重点建设高新技术示范区、荪湖休闲风景区、生态景观园和保国寺森林公园  (8)镇海现代农牧创业园区,位于镇海区骆驼街道,规划3650亩,已实施重点建设“巨高”毛兔养殖基地、青壳蛋鸭繁育基地、果品瓜类设施栽培基地  (9)北仑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国家级),位于北仑区大碶街道,规划总面积2.1万亩,已实施3000亩,建成为现代农业与生态观光结合的复合型区块已建成农业科研服务区78亩、农产品加工区300亩(位于通途路两侧),一期开发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1800亩(位于新安江路至布阵岭一带),总投资6000万元以上。

      (10)象山港科技兴海示范区,涉及北仑、鄞州、奉化、象山、宁海等县(市)、区,规划总面积8500亩,已实施分为海水网箱标准化养殖、海水池塘高效养殖、贝藻生态养殖、紫菜现代化养殖加工、梭子蟹养殖加工五类示范区  规划新建农业园区(10个):  (1) 余姚市农业科技创新园区,位于余姚市城区东、西、南部,规划面积5000亩建成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和培训基地,建设东部生态园林、西部观光农业园和南部梁周公路两侧生态茶园  (2)慈溪市东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位于慈溪市掌起镇,规划面积1万亩建设设施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建成优质瓜果蔬菜基地,整合杜湖等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3)慈溪市杭州湾大桥走廊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位于慈溪市杭州湾大桥延伸两侧地区,规划面积2万亩以1.8万亩的生态保护绿带建设为依托,建设高科技、高投入、高档次的“大桥走廊农业”,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  (4)奉化市生态渔业园,位于奉化市莼湖镇,规划面积1万亩建成万亩生态渔业特色园,建设悬山岛海洋旅游区,所在地海域总面积19.6平方公里  (5)宁海县浙江东海岸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位于长街镇、力洋镇、胡陈乡南部,规划面积10万亩。

    建设设施农业、种苗繁育、生态养殖以及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项目,逐步建成为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区和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开发三门湾海域的生态旅游资源  (6)象山县大塘港生态农业区,位于象山县定塘镇,规划面积2万亩以出口蔬菜基地建设为核心,利用大塘港水域优良的生态资源,建设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区  (7)宁波港城精农示范园区,位于鄞州区,规划总面积1.6万亩,核心区建设水果栽培区3000亩、花卉栽培区370亩、三新技术试验区100亩、休闲观光区30亩  (8)下应湾底生态农业示范园,位于鄞州区下应街道,规划面积1123亩建设万亩果桑生产基地,发展加工和流通;建设现代化设施农业、牡丹园、四季果园、市民农园、桑果庄园等项目,为市民提供体验农业和休闲观光的场所  (9)宁波东钱湖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区,位于鄞州区东钱湖镇,规划总面积6000亩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新增蔬菜基地1200亩,扩展果园1000亩,实施标准农田建设3000亩形成果、蔬、茶、渔四季游乐园,建设东钱湖绿野生态庄院、生态农业观光园、野马湾葡萄休闲园、垂钓中心等4处农家乐休闲区  (10)九龙湖生态农业区,位于镇海区九龙湖镇,规划总面积1.8万亩。

    建设蔬菜瓜果基地1.1万亩、水果基地1000亩、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基地6000亩,建设环湖生态旅游带  (二)粮食产业基地  1、发展现状  2005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17.9万亩,比种植结构调整前的1998年下降了54.3%其中谷物和豆类播种面积分别为165.1万亩和45.4万亩粮产区主要分布在鄞州、余姚、宁海、奉化、象山等县(市)区  2、发展目标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农用电网、农业机械等投入,改善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优质、高抗、高产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支持粮食生产实行适度规模化经营,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得到稳定  到2010年,粮食种植面积保持200万亩,其中水稻面积120万亩,粮食产量保持在80万吨左右,其中稻谷总产量55万吨  3、基地建设  在鄞州、余姚、宁海、奉化、象山等县(市)区重点单季稻种植地区建设13个相对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总面积66.6万亩,总投资约1.5亿元重点推进粮食品种和生产技术更新,完成超级稻、单季稻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基地项目主要有:  (1)余姚市马渚等镇建设3.5万亩优质生态稻米基地  (2)余姚市凤山、三七、丈亭等镇(街道)建设1.2万亩富硒稻米生产基地。

      (3)慈溪市掌起、横河等镇建设8万亩单季优质晚稻生产基地  (4)慈溪市七塘沿线建设8万亩加工型蚕豆生产基地  (5)奉化市江口、西坞、岳林、锦屏等镇(街道)建设9万亩平原优质稻米生产基地  (6)奉化市莼湖、裘村、松岙等镇建设4万亩滨海优质稻米生产基地  (7)宁海县长街、力洋、茶院、胡陈、越溪等镇乡建设10万亩东部沿海粮食生产基地  (8)宁海县西店、梅林、桥头胡等镇(街道)建设4.8万亩优质稻区生产基地  (9)象山县高塘岛、鹤浦等镇乡建设2.5万亩海岛生态稻米生产基地  (10)象山县定塘、新桥等镇建设3.6万亩半山区优质稻米生产基地  (11)鄞州区高桥、集仕港、古林、横街等镇建设8万亩晚稻生产基地  (12)鄞州区云龙、姜山等镇建设3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基地  (13)江北区慈城镇乍山建设1万亩优质稻米生产基地  (三)蔬菜瓜果产业基地  1、发展现状  蔬菜瓜果已发展成为我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产量和产值居种植业首位2005年蔬菜种植面积140万亩,总产量274.9万吨,产值30.2亿元,主要分布在余姚、慈溪、鄞州、象山和宁海等县(市)区,造就了余姚榨菜、奉化芋艿头、鄞州雪菜、余姚茭白、慈溪大白蚕豆等名牌产品。

    其中榨菜种植面积14.1万亩,年产量37.1万吨,占全国市场50%以上出口创汇蔬菜种植面积已达32.2万亩,年产量40.9万吨果用瓜种植面积31.9万亩,年产量6.4万吨;西瓜种植主要分布在慈溪、鄞州、宁海、象山等县(市)区;草莓种植主要分布在慈溪和奉化市  2、发展目标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设施化水平,大力推进绿色、有机栽培,推广喷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实行翻耕、除草、施肥等机械化引进各类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发展创汇蔬菜和高山蔬菜加大西瓜、草莓等果用瓜的种植技术研究和新品种推广力度,培育品牌到2010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约160万亩,其中创汇蔬菜超过60万亩,高山蔬菜超过1万亩,设施栽培面积达到30万亩榨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茭白面积10万亩;奉化芋艿头面积1万亩;果用瓜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西瓜25万亩,草莓2~3万亩  3、基地建设  在余姚、慈溪、奉化、宁海、象山、鄞州、北仑等县(市)、区建设17个以加工、出口为主的蔬菜瓜果生产基地,总面积65万亩,总投资约7.6亿元基地项目主要有:  (1)余姚市泗门、小曹娥、临山、黄家埠等姚北四镇建设10万亩榨菜生产基地,主要建设内容为沟、渠、路等基础设施,防虫网育苗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等。

      (2)余姚市河姆渡、三七市等镇建设4万亩茭白生产基地,重点建设钢管大棚,建立茭白交易市场  (3)慈溪市周巷、长河、桥头、掌起等沿中横线各镇建设10万亩蔬菜基地,重点建设标准农田、标准钢管大棚,基础设施配套和技术培训等  (4)慈溪市坎墩、新浦等镇建设12万亩大白蚕豆生产基地,重点完善沟、渠、路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原种引进及提纯、复壮  (5)奉化市萧王庙街道建设1万亩奉化芋艿头生产基地,重点建设优质芋种繁育体系,技术培训和完善沟、渠、路等基础设施  (6)奉化市以尚田镇为主建设1万亩草莓基地,重点实施草莓旅游观光园区建设,增加钢管大棚和喷滴灌使用面积,加强新品种引进培育和科技试验,扩建良种繁育基地100亩,培育1~2家草莓深加工龙头企业  (7)宁海县黄坛、岔路、深圳等镇建设1万亩高山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建设沟、渠、路等基础设施,以及微喷灌、生物农药防治等生产设施  (8)宁海县长街镇、力洋镇建设8万亩创汇蔬菜基地,重点建设标准农田、标准大棚、育苗温室、生物防治,保鲜及冷藏设施等  (9)宁海县长街镇建设3.5万亩西瓜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大棚、微滴灌节水工程等,完善沟、渠、路等基础设施。

      (10)象山县定塘镇建设2万亩加工出口蔬菜基地,重点建设钢管大棚、微喷灌、虫害防治设施等,配套完善农业电网等基础设施  (11)象山县以丹东、丹西街道和西周镇为主建设1万亩西瓜基地,重点增加大棚种植面积,实施沟、渠、路改造,统一育苗供应,应用膜下滴灌技术,增施有机肥,推广爬地长季栽培技术  (12)象山县以丹东街道、定塘镇为主建设1.2万亩无公害果蔗基地,重点完善沟、渠、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果蔗交易市场2500平方米,开展测土配方施肥5000亩,果蔗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成立果蔗研发中心  (13)鄞州区洞桥、古林、石碶、集仕港等镇乡建设4万亩西瓜生产基地,重点建设钢管大棚等生产设施,完善沟、渠、路等基础设施,实施绿色有机生产  (14)鄞州区邱隘、瞻岐等镇建设1.5万亩雪菜生产基地,主要为建立雪菜研究开发中心,整合品牌、开发雪菜系列产品  (15)镇海区九龙湖镇建设1万亩绿色蔬菜基地,重点建设钢管大棚、虫害防治设施等生产设施和沟、渠、路等基础设施  (16)北仑区梅山乡建设1万亩蔬菜出口基地,重点建设钢管大棚、节水灌溉等生产设施,配套完善沟、渠、路等基础设施  (17)慈溪市坎墩街道建设2.8万亩果蔬生产基地,重点建设道路、桥梁、渠道等基础设施,钢管大棚、喷滴灌等生产设施,实施土地平整、河道整治。

      (四)林特花卉产业基地  1、发展现状  2005年,全市林特产面积239.9万亩,总产值26.7亿元全市果园面积82万亩,水果主要品种有柑桔、蜜梨、水蜜桃、杨梅、枇杷、葡萄等约20余种,总产量50万吨,产值11亿元,形成了“象山红”柑桔、“烛湖”杨梅、“锦屏山”水蜜桃等省十大品牌全市茶园面积17.9万亩,总产量2万吨,产值2.8亿元,“望海茶”名列浙江十大名茶全市竹林面积110万亩,竹笋总产量17.1万吨,产值2.9亿元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30万亩,产值10亿元花卉苗木以杜鹃、茶花、五针松、枫柏类等为主,“红枫之乡”、“杜鹃之乡”等称号驰名全国  2、发展目标  重点发展杨梅、水蜜桃、柑桔、枇杷等地方特色果品,果园面积保持在90万亩,实现水果产业平稳增长;发展名优茶和早生良种,全市茶园总面积稳定在25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上升到50%;发展绿化观赏苗木和中高档盆花、盆景,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重点发展无公害笋用林(笋竹两用林),全市竹林面积保持在120万亩,其中毛竹低产林改造面积24万亩,毛竹笋用林、笋材两用林50万亩,毛竹材用林25万亩,雷竹等优良食用菜竹基地20万亩。

      3、基地建设  重点建设杨梅、水蜜桃、柑桔、枇杷、蜜梨、果桑等17个水果生产基地,总面积28.9万亩,总投资约3.1亿元;在太白山、象山港沿岸、姚江两岸和四明山、天台山脉低海拔地区建立6个名优茶生产基地,总面积9.1万亩,总投资约1.1亿元;在山区、半山区建立6个优质高产竹笋基地,总面积14.1万亩,总投资约7200万元;建立9个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总面积12.1万亩,总投资约1.85亿元;建立1个浙贝生产基地,面积1万亩,投资约4000万元  基地建设重点是完善和配套基础设施,引进机械化技术,推广滴灌节水技术,改良品种,推行无公害和有机化栽培等  水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有:  (1)余姚丈亭、三七、凤山等镇(街道)建设2万亩杨梅生产基地  (2)余姚市低塘、小曹娥等镇建设2万亩架式栽培早熟蜜梨生产基地  (3)余姚市临山镇建设1万亩设施栽培为主的欧亚种葡萄生产基地  (4)慈溪横河、桥头、匡堰、观海卫等镇建设5万亩杨梅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实施避雨栽培,杨梅树高接换种,进行品种改良  (5)慈溪市以新浦镇为中心建设1万亩以设施栽培为主的葡萄生产基地重点搭建大棚和避雨大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进行新品种的栽培。

      (6)慈溪市周巷、观海卫等镇建设2万亩架式栽培早熟蜜梨生产基地重点改善基础设施,新增抗风棚架,实施高接换种,进行梨树品种改良  (7)奉化市溪口、萧王庙、尚田、莼湖、锦屏、裘村等镇(街道)建设2万亩水蜜桃生产基地,其中新增面积1万亩,改造老桃园1万亩重点发展玉露、湖景、新玉等主栽品种和新品种  (8)宁海县长街、力洋等镇建设2万亩早熟温州蜜柑生产基地重点调整柑桔品种结构,实现柑桔有机化、无公害栽培;完成基地和产品绿色认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9)宁海县一市镇、越溪乡建设5000亩抗冻栽培枇杷生产基地重点实施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建设基础设施,增加灌溉面积  (10)象山县晓塘、高塘岛乡建设2万亩象山红柑桔生产基地重点建设道路、农田等基础设施,配置机械设备,实施品种改良等  (11)象山县黄避岙、大徐、泗洲头、茅洋等镇乡建设1.2万亩乌紫杨梅生产基地,重点建设道路、大棚设施,实施品种改良,高接换种,园地改造,应用无公害生产技术等  (12)象山县鹤浦镇建设1万亩抗冻栽培枇杷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基础设施、100亩大棚、100亩节水灌溉设施,实施病虫综合防治体系等  (13)鄞州区龙观乡建设1万亩以玉露为主的水蜜桃生产基地。

    建立水蜜桃栽培核心示范区  (14)鄞州区下应街道建设1万亩果桑生产基地重点依托宁波天宫果汁果酒有限公司,建立起果桑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  (15)北仑区春晓镇建设1万亩金柑良种基地重点实施良种繁育,老品种嫁接改造,新品种示范推广  (16)北仑区小港街道建设1万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大棚500亩、保鲜库500吨、新品种引进示范100亩、葡萄走廊1公里等  (17)江北区洪塘街道、慈城镇建设1万亩架式栽培早熟蜜梨生产基地  名优茶生产基地项目有:  (1)余姚市四明山、大岚、梁弄、鹿亭等镇乡建设2万亩名优茶生产基地  (2)奉化市溪口、西坞、尚田、莼湖等镇(街道) 建设1万亩雪窦山名茶生产基地,重点开发白茶、早芽、曲芽、曲毫等名优茶品种,形成“雪窦山”品牌系列四大名茶  (3)宁海县深圳、黄坛等镇建设3万亩望海茶生产基地,改变传统茶叶生产方式,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茶叶生产基地  (4)象山县茅洋、泗洲头、贤庠、黄避岙等镇乡建设1.1万亩名优茶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基础设施、改造低产茶园、发展无性系茶叶良种3000亩,优化改造初精制茶厂  (5)鄞州区横溪镇建设1万亩名优茶生产基地,推广“乌牛早”等品种,老茶园品种更新,无性系新茶园开发。

      (6)北仑区春晓镇、柴桥街道建设1万亩名优茶生产基地  竹笋生产基地项目有:  (1)余姚市大岚、梁弄、鹿亭、陆埠、河姆渡等镇(街道)建设1.5万亩高产冬笋、鞭笋、雷笋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基础设施、灌溉设施,新增土壤及产品检测设备,达到无公害、绿色种植要求  (2)奉化市溪口、大堰、萧王庙、西坞等镇(街道)建设2.5万亩有机雷笋生产基地,尚田镇建设5000亩有机鳗笋生产基地重点建设排灌设施,实施标准化栽培  (3)奉化市溪口、大堰、尚田、萧王庙等镇(街道)建设2万亩高产竹笋两用林,提高冬笋、春笋、鞭笋等“三笋”产量溪口镇石门建设5000亩大毛竹材用基地  (4)宁海县深圳、黄坛等镇建设1万亩高产竹笋生产基地按照高标准笋用林建设要求,提高冬笋、鞭笋、春笋等“三笋”产量  (5)鄞州区横街镇建设1万亩竹笋生产基地优化品种结构,实施无公害生产认证  (6)江北区慈城镇建设1.1万亩高产竹笋生产基地  花卉苗木生产基地项目有:  (1)余姚市四明山、大岚等镇建设3万亩红枫、樱花生产基地  (2)慈溪市龙山、附海等镇建设2万亩花卉苗木基地,主要调整品种结构,建立销售网络  (3)奉化市溪口、萧王庙、江口、西坞等镇(街道)建设1.5万亩观赏花木、草花、鲜切花生产基地,其中观赏花木(包括茶花、樱花、桂花等)1.2万亩,草花、鲜切花生产基地3000亩。

      (4)奉化市锦屏、岳林街道和溪口镇建设2000亩休闲观光盆景园,建设中高档艺术盆景园、出口盆景园和精品兰花园,逐步形成休闲观光盆景园  (5)宁海县长街镇青珠农场建设1万亩沿海防护林中山杉苗木生产基地  (6)鄞州区龙观乡、章水镇建设1万亩桂花花卉生产基地主要改良品种,建立销售网络  (7)镇海区九龙湖、澥浦镇建设1万亩花卉苗木生产基地  (8)北仑区柴桥街道建设1万亩杜鹃花卉生产基地主要调整品种结构,发展盆花,创建名牌  (9)江北区慈城镇西北建设1万亩盆景苗木生产基地  浙贝生产基地项目为:  鄞州区章水、龙观、鄞江等镇乡建设1万亩浙贝生产基地五)畜牧养殖产业基地  1、发展现状  全市已形成了奶牛、生猪、长毛兔、獭兔、蜜蜂、家禽等优势养殖品种2005年,奶牛饲养量达7300头,主要分布在鄞州、海曙区和宁海县;生猪饲养量247.3万头,出栏136.7万头,猪肉产量9.1万吨,主要分布在鄞州、余姚、象山、慈溪、宁海等县(市)区;兔年内出栏97万只,年末存栏86万只,主要分布在余姚、慈溪市和镇海、鄞州区;蜜蜂年末存18.6万群,主要分布在余姚、慈溪市和宁海、象山县家禽年末存栏1995万羽,出栏3012万羽,禽肉产量4.2万吨,禽蛋产量14.1万吨,主要分布在余姚、鄞州、慈溪、宁海、象山、奉化、镇海、江北等县(市)区。

      2、发展目标  重点发展奶牛、生猪、兔、浙东白鹅、宁海土鸡、余姚黄鸡、番鸭、肉鸽等养殖到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约16%全市奶牛存栏1.5万头,奶牛种业国内领先;生猪存栏75万头,出栏139万头;家禽存栏2280万羽,出栏2600万羽;獭兔出栏400万只,建成全国良种獭兔繁育基地;长毛兔存栏50万只,兔毛年产达600吨,种兔场年供种50万只以上,全国领先全市肉类总产量达18万吨,禽蛋产量13万吨,牛奶产量达到6万吨  3、基地建设  建立1个奶牛良种基地和4个养殖基地,养殖总规模8500头,总投资约1.5亿元;建立9个肉猪生产基地,养殖规模59.3万头,总投资约2.8亿元;发展4个獭兔养殖基地,规模50万只,总投资约2500万元;发展3个长毛兔生产基地,规模18万只,总投资约1500万元;建设7个蛋禽生产基地,规模480万羽,总投资约7930万元;建立6个浙东白鹅、宁海土鸡等优质肉禽生产基地,规模2360万羽,总投资约9440万元;建立2个蜜蜂养殖基地,规模20万群,投资2500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是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设施,配置消毒及防疫设备,实施畜禽粪便无害化治理,达到污染防治标准,引进和培育畜牧优良品种。

      奶牛养殖基地项目有:  (1)奉化市尚田镇、西坞街道建立3000头奶牛养殖基地,重点建造牛舍及辅助用房,推广集约化生态养殖模式,实施技术培训  (2)宁海县长街镇建立2000头奶牛养殖基地  (3)宁海利丰牧业有限公司建立1000头奶牛养殖基地  (4)鄞州区云龙、横街、集仕港、高桥、横溪等镇建立1500头奶牛养殖基地,重点实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推进生态型养殖  (5)江北区宁波科元家禽胚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立1000头良种奶牛养殖基地  肉猪生产基地项目有:  (1)余姚黄家埠、临山、牟山、三七市、丈亭、马渚、泗门、陆埠、阳明等镇(街道)建立5万头肉猪生产基地,重点实施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粪便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品加工、动物防疫设施建设等  (2)慈溪市龙山、新浦、庵东等镇建立15万头肉猪生产基地,重点实施粪便及废弃物综合治理,有机肥生产装置和沼气池建设等,达到绿色畜牧养殖小区要求  (3)奉化市尚田、松岙等镇建立5万头肉猪生产基地,重点实施集约化生态养殖、动物疫病防治、畜牧业环境综合治理和畜产品开发  (4)宁海县梅林街道建立1万头岔路黑猪商品猪养殖基地,建造猪舍及其它辅助用房,推广养殖模式,实施技术培训。

      (5)宁海县长街镇建立6万头肉猪生产基地,建设集约化生态养殖基地  (6)象山县以茅洋、新桥镇为主建立2万头肉猪生产基地,重点实施畜牧小区建设,集约化生态养殖,畜牧环境治理等  (7)鄞州区瞻岐、塘溪、东吴、咸祥、横街等镇建立20万头肉猪生产基地,重点实施牲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推进生态型养殖  (8)镇海区骆驼、九龙湖、澥浦等镇(街道)建立2万头肉猪生产基地  (9)江东区金地公司建立尚桥无公害生猪基地,肉猪年出栏3.3万头,重点实施标准化猪舍、种猪引进、饲养设备配套等  獭兔养殖基地项目有:  (1)余姚市陆埠镇、朗霞街道建立10万只獭兔养殖基地  (2)慈溪市庵东、龙山、三北、掌起等镇建立20万只獭兔养殖基地  (3)奉化市尚田、莼湖、江口、萧王庙等镇(街道)建立10万只獭兔养殖基地  (4)镇海区九龙湖、澥浦等镇建立10万只獭兔养殖基地  长毛兔养殖基地建设主要有:  (1)象山县石浦镇建立3万只长毛免生产基地,开展高产优质长毛免选育及良种生产体系建设  (2)镇海区蛟川街道、骆驼镇建立10万只长毛兔养殖基地  (3)慈溪市周巷镇建立5万只长毛兔养殖基地  蛋禽生产基地建设主要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仙人指路
    资质:实名认证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