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试谈历史学科思想方法(滁州)

文档格式:PPTX| 44 页|大小 355.58KB|2024-12-12 发布|举报 | 版权申诉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4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试谈,历史学科思想方法,从高考说起,考试说明:,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解决新问题),,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历史学科的思想方法,1.,再认、再现史实,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的第一原则是,用史实说话!,例题,1,:,2014,年高考全国卷第,31,题,“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例题,2,:,2015,年高考全国卷第,26,题,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历史学科的思想方法,1.,再认、再现史实,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的第一原则是,用史实说话!,教师教授的应该是:,真实、全面的历史!,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

    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了解我人今日所需之历史智识,其要在此钱穆国史大纲,历史就是你走过的道路,给你记录下来如果你连自己走过的是条什么道路都不清楚,你往后怎么走?真实的历史才能真正给你教育、教训,给你经验,让去判断未来的道路应该怎么走人们都说,历史是面镜子,你来照镜子,我给你做一面哈哈镜,照出来就变形了,那还怎么正衣冠,知兴衰镜子越接近于真实,取得的经验教训也就越接近于真实沈志华,例如:,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雷德雷无可奈何地哀叹:美国是在“一个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敌人进行一个错误的战争”俞正梁,颜声毅等编著,战后国际关系史纲,5,月,15,日,在我第一次作证的时候,我就表示扩大与红色中国的战争将是一个错误坦率的说,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如果采取这种战略,就会使我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一场错误的战争美奥马尔,布莱德雷,布莱德雷将军战争回忆录,Red China is not the powerful nation seeking to dominate the world,Frankly,,,in the opinio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this strategy would involve us in the wrong war,,,at the wrong place,,,at the wrong time,,,and with the wrong enemy,例题,3,:,2014,年高考全国卷第,41,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答案:可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建议合理,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答案示例:,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有关抗日战争的一份问卷,1.,你关于抗日战争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学校教育,影视作品,2.,你看过哪些关于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3.,你知道抗日战争中发生过哪些重要战役吗,?,台儿庄战役,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4.,你了解的抗日名将有哪些,?,彭德怀,朱德,刘伯承,6.,抗日战争与中国近代史上以往的反侵略战争相比,有什么,突出特点,?,民族抗战,时间长,获得胜利,7.,你认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获胜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民族抗战,外部援助,战术得当,历史学科的思想方法,2,.,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论点,例题,4,:201,5,年高考全国卷,27,题,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例题,5,:201,2,年高考北京卷,2,0,题,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 实,结 论,A,罗马法规定,债务人无力还债时,债主有权将他卖为奴隶,古罗马的高利贷者政治地位很高,B,1801-1844,年,英国的伯明翰市人口从,7.3,万增加到,20,万,19,世纪初,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C,1860,年,俄国的工厂中雇佣工人占,61.4%,当时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方式已经在俄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D,1910,年,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的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当时德国已经出现了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组织,寻找历史真像,下断语时,肯定的断语比较容易有把握,只要你找到了可信的史料,纵然只有一条,有时也可以下肯定的断语。

    如说某人某年某月出生,某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只要提出可信的证据,就可作一判断但否定的判断就不容易,也可说极其困难,尤不可因为自己没有见到正面的史料,就否定有某件事的存在严耕望,怎样学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2,.,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论点,处理材料的基本原则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九分证据不能说十分话!,历史学科的思想方法,例如:,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千千万万的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历史学科的思想方法,3,.,能比较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异同,例题,6,:201,3,年高考全国卷,35,题,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历史学科的思想方法,3,.,能比较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异同,教师的教学应注意概括特点,特点: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是区别于其他人或事物的征象。

    历史阶段、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均有其特点,涉及其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基本定位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例,1,: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许倬云,例,2,:,英国近代政治演进的特点:,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实行社会变革;在传统政治制度的框架内实现国家权力重心的变化,国,王,(虚君),议,会,(立法),内,阁,(行政),例,3,:,民主制度,直接民主,(雅典),间接民主,(代议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议会制,(英),二元制,(日、德),总统制,(美),议会制,(内阁制),(法),历史学科的思想方法,4.,能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基本的分析和评价,教师的教学应注意:,“还原”是分析和评价的基本原则,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是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我知道我们政府,绝无希望,只有我自己在可能范围内,得尺得寸,尽可能的心而已。

    张謇,张謇,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我国经济现代化的特点答案:民间投资增多;轻工业为主;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重视解决民生问题;经济发展环境相对宽松例如:王阳明的思想,“心外无理”、“心外无物”:道德行为的最后依据是动机,任何行为离开主体意识都不具有道德性质;“物”指“事”,是主体参与的伦理行为,“知行合一”:“知”和“行”是同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不能缺一知了要去行,不行不能算做真知,“致良知”:扩充和推行道德理性,使具体行,为合乎道德规范,王阳明在逆境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追问自己到底要什么,寻找支撑正义行为的精神力量最后他发现那力量无须依赖外人的奖罚,因为它不在身外,而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名曰“良知”良知”被后世的哲学家们骂作主观唯心主义我读不明白这些唯心唯物的高论,只见那些认识的字句在眼前飘过,却一句也不能落入心里但我却可以从心底理解王阳明他在恶人得势、好人倒霉的处境中冥思苦想,以决定自己未来如何生活,在这种处境中的人们应该如何生活,要不要继续自找倒霉,等等换了我也会苦想,尽管未必能想出他那种简洁有力、以圣贤之道为根据的观点我认为他的观点的正确性不到一半,但我仍然替王阳明高兴,他找到了一种善行的基础,找到了对抗“钦定真理代表”的力量,因而获得了许多精神上的安宁和解放。

    吴思,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历史学科的思想方法,4.,能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基本的分析和评价,教师的教学应注意:,“还原”是分析和评价的基本原则,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历史分析和评价的特点之一,例如: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失败有很多原因,但根本原因是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势力十分强大维新派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是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因素决定了维新派的失败在所难免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长期以来,在研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人们一般总是拿以下这些理由来为变法运动的失败进行辩解,例如,保守派势力过于强大,变法派力量过于弱小,慈禧太后掌握实权,广大官员对变法不支持,等等然而,所有这些因素,与其说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不如说是一场改革必须预先考虑的前提条件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政治中的激进与保守,改革过程中(尤其是在初期)特别需要在现存体制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动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团结大多数人群,尽可能地利用体制内的共识资源与传统权威合法性,使改革过程的权力与利益再分配所引起的震动减少到最低程度。

    改革的要点恰恰在于,在缺少共识的地方尽可能多地寻找共识,而不是相反;改革需要在不同的个人、利益团体与政治势力之间求同存异,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资质:实名认证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