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中、日、美三国统计年鉴总体比较异同统计年鉴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是一国政府向外界传达统计产品信息的窗口不同国家统计年鉴的编制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接下来,我们就以中、日、美三国的统计年鉴为例进行比较1.宏观角度比较历史方面: 据资料显示,美国和日本均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出版统计年鉴:《美国统计摘要》从1878年开始出版,日本从1882年首次出版发行《日本帝国统计年鉴》,截至二战结束共出版了59期,到二战后的1949年更名为《日本统计年鉴》,又继续出版中国统计年鉴的出版最早可追溯到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的中华民国统计年鉴出版时间: 三国年鉴多在下半年出版一般情况,中国每年9月出版,美国10月,日本11月目录内容: (1)中、日、美三国国家政体不同,美国是民主共和制、日本是君主立宪制、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在美、日两国领导人都是由选举产生,盛行选举制因此在美、日两国统计年鉴中存在election 这一专题,中国统计年鉴中则没有 (2)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体系高度发达,金融机构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光商业银行就有几千家在美国的统计年鉴中我们可以看到有项专题Banking, Finance, and Insurance,详细统计了美国银行业信息。
中、日两国统计年鉴的目录上则没有专门统计银行业信息的专题可见各个国家侧重点不同 (3)美国是一个霸权主义国家,依靠不断的发动军事战争来捍卫自己的大国地位,军事在其国家具有重要地位,其统计年鉴中就有国家安全和退伍军人事物这一专题Section 10. National Security and Veterans Affairs而我国统计年鉴中则缺少这方面的数据统计,日本同样缺少这方面的统计数据 (4)日本是一个纯粹的岛国,拥有发达的渔业,我们可以发现其将农业、林业、渔业单独列出一个专题而中国的统计年鉴只是将渔业的统计数据放到了农业专题下的子项目中去了而美国的统计年鉴中就没有提供渔业方面的统计数据并且由于日本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因此在日本的统计年鉴中我们可以看到disaster这一专题目录结构 (1)中国的统计年鉴中每一专题的开篇都会有简要说明,而重要的指标解释放在每个专题的最后美国的统计年鉴则是将简要说明与指标解释一起放在每个专题的开篇在日本的统计年鉴中并没有出现单独的说明及指标解释 (2)中、美两国统计年鉴后都有附录,而日本则没有。
其中,美国统计年鉴见附录最多,内容更加详细美国的统计年鉴在其附录中列出了其统计信息的来源,如各州统计局的官方网站网址、其它国家统计局的官方网站网址、一些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的官方网站网址等,可供查询并核对统计信息,大大提高了美国统计年鉴中统计信息的可信度 (3)在中国统计年鉴中澳门、香港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统计数据被单独列出了两个专题,而台湾地区的 统计数据则在第一个附录中给出这与中国一国两制的方针有关系 (4)美国统计年鉴最具体详细,日本次之,中国最简洁明了就拿population这一专题来讲,美国统计年鉴pop这一专题下还有75个小类而中国则只有16个小类日本统计年鉴中pop这一专题下有34个小类此外,美国统计年鉴在附录中给出了早期未修订版本的图表给统计年鉴使用者参考,而中日则只给出了最终的统计数据和图表2.微观角度比较:(1)中、日、美三国在统计年鉴数据单位上的选择不同在货币单位的选择上,三国都选用了本国货币:中国—元、美国—dollar、日本—yen.而在其他数据单位的选择上,三国几乎都采用了国际统一标准的度量衡单位但有些单位,各国还是依照了各国的使用习惯,如美国和一般英语系国家一样,在重量单位上采用了pound或ton,在面积单位上采用英亩acre.日本统计年鉴在重量单位上既采用τϯ,也用ton. (2)中、日、美三国统计年鉴某些指标口径不一致。
例如,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中国在关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上 采用了生产法、支出法两种方法,美国在 GDP的计算上则采用了收入法和支出法,而日本只采用了支出法这一种方法来进行计算 在国家财政收支统计上,日本从一般会计,特别会计,地方普通会计,政府关系机关四个角度来统计财政收支额,而中国和美国则是从收支结构角度来统计国家财政收支数额 (3)中、日、美三国的统计年鉴的用户友好性不同统计年鉴的用户友好性 表现在统计年鉴的注释上中、日、美三国统计年鉴的注释详细程度不一样,中国的统计年鉴中,带脚注的统计表数量占所有统计表数量的比例很小,注释不够充分,用户友好性不够充分而日、美两国的统计年鉴中,这类统计表数量较多,注释的较详细,而且美国统计年鉴中统计表下的脚注中还写明了该统计表数据的来源 (4)中国统计年鉴信息披露不充分,许多重要信息未公布如我国统计年鉴中未公布我过国防相关方面的信息同样,国际援助在我国国际收支单方面转移中占比较重,而我国在统计年鉴中却没有国际援助这方面的数据而美国和日本的统计年鉴信息相对充分些综上,美国统计年鉴起源最早,专题分类详细,注释具体,数据可信度最高中国的统计年鉴宏观上结构清晰,但是数据更加粗糙,无法追溯数据源,用户友好性不足够,且部分信息披露不充分。
日本的统计年鉴在排版上有异于中美两国统计年鉴,不是很简洁明了,不利于用户使用 此外,中、日、美三国统计年鉴在专题分类上除少部分是依据各国国情编制的,大部分分类是相似的,都能够较好较全面的反映了各国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二、中美日三国统计年鉴财政部分异同比较 本部分将分从四个方面对三国统计年鉴财政部分进行比较分析1.中美日财政收支总额比较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2012统计年鉴财政专题8—1;日本2012年统计年鉴5 public finance 143页;美国2012年统计年鉴federal government finances and employment专题Table 469. Federal Budget—Receipts and Outlays: 1960 to 2011 从这张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在财政收入方面美国、日本不相上下,中国稍微落后一点而在财政支出方面,美国则遥遥领先,远远超出当年的财政收入1.75倍,表现出很强大的财政赤字而中日两国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数额相差不大,日本甚至有少数额的财政盈余美国在2011年表现出的巨大财政赤字与之前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密不可分。
2008年后,美国政府连续三年都保持较高的财政赤字,2009年是1.4万亿美元,2010年是1.3亿美元,2011年则高达1.5万亿美元其实在金融危机之前,自2000年起美国的财政收支结构就开始开始恶化常年保持一个较高的赤字水平,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只是将这个问题激化了而已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2012统计年鉴财政专题8-1 从2006年至2011年,中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就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2011年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额几乎是2006年的2.5倍,除去通货膨胀因素影响,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财政收支是与这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息息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2003—2007年,中国GDP增长速度连续五年达到或超过10%,直至近几年,GDP的增速才开始放缓, 但2011年的GDP增速仍高达9.3%,实现47万亿的国内生产总值目标注:数据美国2012年统计年鉴federal government finances and employment专题Table 469. Federal Budget—Receipts and Outlays: 1960 to 2011这张图表反映2006年至2011年美国财政收支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从2006年至2011年,美国财政收入显现出小幅度持续下降的趋势,而财政支出2006年至2008年上升趋势不是很明显,而2008年后即2009年美国财政支出激增此后保持较高水平居高不下。
这也正好解释了前面2009年至2011年美国巨大的财政赤字注:日本2012年统计年鉴5 public finance 143页 从这张图表我们可以看得出日本2008年至2011年财政收支方面数额上没有大变化但仍稍微可以看出,日本在这四年中在极力降低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根据损失厌恶原理,似乎削减财政支出有点困难,2009年稍微削减了接近6兆日元后,日本政府似乎不堪压力,2010年的财政支出反弹至217.8兆日元,比2010年增加了接近10亿元而财政收入自2009年大幅下降后,从2009年后开始有小幅度上升,但数额都未超过2008年的238.3兆日元2.各国财政收支与GDP关系比较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2012统计年鉴财政专题8—1;日本2012年统计年鉴5 public finance 143页;美国2012年统计年鉴federal government finances and employment专题Table 469. Federal Budget—Receipts and Outlays: 1960 to 2011在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GDP在2011年已经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
同时也能发现中国和美国的政府财政收支总额占GDP之比不超过50%,而日本却是财政收支总额与GDP十分接近,据数据分析,日本的财政收支总额已占到GDP的90%左右注:数据来源于2009年美国统计年鉴260页Table413 ,426页 Table647 2012年美国统计年鉴268页Table430,436页Table668.注:数据来自网页“国民经济核算 -财政部分”从以上两幅图可以看出,随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不断增长,中美两国各自的财政收入都出现了一定的增长原因在于,财政收入来源于国内生产总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部分,国内生产总值规模越大,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的财源就越丰富,相应的财政收入增长的可能性越大但是,这种增长是立足增长来看的财政收入的增长与GDP增长之间并没有确定的比例关系,而GDP的减少也并不一定带来财政收入的减少,完全会出现两者反向变化的情况综上所述,GDP的增长为财政收入的增长提供了可能,但是两者之间并没有完全确定的关系注:数据来源于2009年美国统计年鉴260页Table413 ,426页 Table647 2012年美国统计年鉴268页Table430,436页Table668.注:数据来自网页“国民经济核算 -财政部分”。
从图表2.4以及图表2.5可以大致看出,中美两国财政支出与GDP都出现了相应程度的增长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形势相对平和,各国都致力于经济建设,财政支出的增长拉动了GDP增长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更是加大了财政支出的力度来促建经济的复苏但是,用于不同项目财政支出对GDP的增长的具体作用是需要通过大量分析数据并建立计量模型,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综上所述,理论上来说,财政支出会拉动GDP的增长,但是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是绝对的,存在着其他情况的可能3.各国财政收支结构比较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2008-2012统计年鉴中财政部分中央和地方财政主要收入项目项该图主要反映中国2007年-2011年中央财政总收入、税收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的变动情况,其中其他项包括原数据中罚没收入一项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2008-2012统计年鉴中财政部分中央和地方财政主要支出项目项该图主要反映中国2007年-2011年中央财政总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国防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和其他支出的变动情况,其中其他项包括原数据中外交、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及交通运输。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2012统计年鉴中财政部分中央和地方财政主要收入项目和主要支出项目主要反映2011年中国中央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各项目占比注:数据来源于2012年美国统计年鉴第314页表475该图主要反映美国1990年-2011年中央财政收入总额、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及退休保障收入和其他收入的变动情况注:数据来源于2012年美国统计年鉴第311页表471该图主要反映美国1990年-2011年中央财政支出总额、国防支出、直接支付和其他支出的变动情况注:数据来源于2012年美国统计年鉴第311页表471和第314页表475该图主要反映美国2011年中央财政收支的各项目占比注:数据来源于2012年日本统计年鉴中第145页表5-4A该图主要反映1990年-2011年日本一般账户( 由于日本一般账户和特别账户的数据存在重复部分,无法对日本中央财政的收支总额进行合理准确的分类,因此这里只展现了日本一般账户的数据)财政收入总额、税收及印纸收入和其他收入的变动情况,其中其他项包括政府资产整理收入、国债收入及其他各项收入注:数据来源于2012年日本统计年鉴中第146页表5-4B该图主要反映1990年~2011年日本一般账户财政支出总额、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和其他支出的变动情况,其中其他项包括国债支出、公共事业支出等其他各项。
综上,中美日财政收支结构异同之处可概括以下四点:(1)国防费用占财政支出比例不同仅从数据上看,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需大力加强国防建设,国防费用占支出比重较高,约35%,美国和日本国防建设相对完善,占比相对较低,如美国国防支出占比约稳定在20%左右;(2)财政赤字盈余政策不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管制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大政府、小市场的状态,并处于经济上行阶段中央财政收入充裕,常采用财政盈余政策,而日本和美国则常处于财政赤字状态;(3)税负对财政收入贡献不同仅从数据上看,中国中央财政收入约95%都是来自于税收,而日本和美国税收收入对中央财政贡献相对较小,而这也可能与中国中央政府掌握了大多数税收收益权有关;(4)统计口径不同首先,美国对财政数据的展示不仅使用“现值美元”,也使用了“常值美元”,这相对于只使用现值货币计价的中国和日本的数据而言,更能反映财政收支的实际变动情况,其次,财政收支的明细账目中,美国和日本的分类更多元化,有按主要项目、目的和用途、机构等分类方式,而中国的分类比较单一,近按主要项目给出了数据,另外,日本统计年鉴中给出了预算和决算两方面的数据,总体来讲,美国和日本的数据更详细实用。
4.中日美三国雇员总数及结构比较表4.1 1995—2010中日美三国雇员总数变化图雇员总数/年份/万人中日美199567947645712490200072085644613689.1200575825635614173200875564638514536.2201076105625713906.4注:摘自美国2012年统计年鉴12. Labor Force,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586;日本2012年统计年鉴16.Section 1 Population 15 Years Old and Over by Labour Force Status(Excel:36KB);中国2012年统计年鉴四、就业人员和职工工资4-1(官网)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1995至2010年间,中日美三国雇员总数都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从雇员总数增长幅度来说,中国要高于日美两国,这主要得益于中国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从雇员总数来说,中国也远超过日美;从近年变化来说,在2008—2010年,日本和美国的雇员总数出现小幅下降,中国雇员总数稳定上升这是发达国家完成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之一。
中国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经济,尚未完成转型表4.3 中日美三国2010年雇员年龄结构年龄层次/2010/万人中日美雇员总数76105625713906.415—34岁(青年)无数据17414731.735—54岁(壮年)无数据27326385.455以上 (老年)无数据17842790.4注:摘自美国2012年统计年鉴12. Labor Force,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589;日本2012年统计年鉴labor16-13 Monthly Contractual Earnings of Regular Employees by Size of Enterprise, Industry and Age Group(Excel:31KB);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从上图可以看出,2010年日本和美国雇员年龄结构已经出现明显老龄化特征55岁及以上劳动力占比都超过雇员总数的20%对比来说,日本雇员老年化更明显一些美国的青年雇员占比要远高于日本的青年雇员占比雇员老龄化使退休年龄下限,工资分配和新增就业岗位都受到了一定影响表4.6 中日美三国2010年雇员按受教水平分类教育程度/2010年/万人/百分比中日美雇员总数76105625713906.4高中无数据20.9%37.7%大专无数据22.9%27.7%大学及以上无数据56.2%34.6%注:摘自美国2012年统计年鉴12. Labor Force,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593;日本2012年统计年鉴16-11 Number of Regular Employees, Average Age, Years of Service and Monthly Contractual Earnings of Employees by Industry and Size of Enterprise(Excel:41KB);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由上表可以看出,2010年雇员按教育水平分类占比来说,日本雇员的教育水准是最高的。
美国其次中国在国家统计局官网上面找不到以雇员教育水准分类的数据但从绝对数字上来说,美国接受大学教育的雇员人数比日本多从比例均衡来说,美国雇员的教育水平比例比较均衡雇员水平不一定是越高越好除了精英人才外,社会一样需要中高级技工表4.9 中日美三国2010年雇员按性别分类雇员性别/2010年/万人/百分比中日美雇员总数76105625713906.4男性雇员无数据61.08%52.75%女性雇员无数据38.91%47.25%注:摘自美国2012年统计年鉴12. Labor Force,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589;日本2012年统计年鉴16.Section 1Population 15 Years Old and Over by Labour Force Status(Excel:36KB);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四、就业人员和职工工资 由上图可以看出,2010年日美男性雇员的比例均高于女性雇员但日本男女雇员的比例差距更大而美国的男女雇员比例差距较小雇员性别对于公司员工的工作时间,休假时间和福利待遇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表4.11 中日美三国雇员按行业分类占比雇员/2010年/行业类型/百分比中日美第一产业36.7%4.5%2.5%第二产业28.7%51.2%30.8%第三产业34.6%44.3%66.7%图4.12 2010年中日美三国雇员按行业分类占比注:摘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四、就业人员和职工工资4-4 各地区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2010年底);日本2012年统计年鉴16- 5 Employed Persons by Industry and Employment Status(Excel:42KB);美国2012年统计年鉴12. Labor Force,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633 从上图可以看出,2010年,中国雇员的三大产业从事比例,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业,依然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中国劳动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各占接近三分之一的比例。
而日美两国在第一产业上的雇员占比均在5%以内而作为现代经济的标志的第三产业占比,中国<日本<美国说明了中国雇员按产业结构占远远落后于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