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1-4套马克思主义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 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C.实践就是真理 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C.产品分配形式 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 D.机械论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人们自觉的革命活动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A.人们的主观努力 B.进行思想斗争;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社会实践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 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A.对抗性的 B.非对抗性的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D.基本上是对抗性的16.真理的内容是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17.质和量的关系是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C.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19.相对真理是指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的内容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 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地检验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B.经济基础服务于上层建筑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产生于上层建筑2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唯心论的错误 B.机械唯物论的错误C.二元论的错误 D.庸俗唯物论的错误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23.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C.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25.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A.矛盾 B.普遍矛盾C.特殊矛盾 D.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26.事物的度是指A.事物的质变 B.事物的量变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D.关节点或临界点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这是指A. 人民群众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 人民群众可以制定社会规律创造历史C.人民群众可以改造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D.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律创造历史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A.完全适合 B.基本适合C. 基本不适合 D.完全不适合30. 从产生上说,意识是A天赋的 B.独立自生的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对物质的反映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肯定是A.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B.不包含对个人作用的肯定 C.是对个人作用的否定D.是与肯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并列的32.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A.假象不是本质的规定 B.假象是本质的全部规定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 D.假象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3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必然性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瓜内有多少粒种子,早已确定,不多不少 C.只刮风,不下雨 D.感性材料多了就变成理性认识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运动变化的观点 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C.XXX和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35.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该社会的A.政治制度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C.阶级力量对比 D.政党的成熟程度36.国家是A.与人类社会同时产主的 B.封建社会产生的C.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 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37意识是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9.热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A绝对对立的 B.热爱领袖必然导致个人崇拜C.反对个人崇拜必然会否定或排斥领袖的权威 D.一致的40.辩证的否定是指A.外力否定 B.自我否定C.任意否定 D.甲变乙,乙变甲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题1分,共10分)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可区分为A.复杂性部分质变 B.非爆发式部分质变 C.阶段性部分质变 D.不完全部分质变E.局部性部分质变2.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于A.它制约着人们的活动 B.人们的自觉活动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C.它无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实现 D.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E.它是不可认识和不可驾驭的3.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A.世界处于什么状态 B.世界运动有没有规律 C.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D.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E.物质和意识的关系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XXX表现在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E.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5.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A.它是多样的 B.它是唯一的 C.它是绝对的 D.它可以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认识E.它是客观的6.规律是事物或现象之间的A本质的XXX B.必然的XXX C.内在的XXX D.稳定的XXX.E.客观的XXX7.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是不可正确认识的 C.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认识的基本路线是从精神到物质E.绝对精神产生万物8.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A机械运动 B.物理运动 C.化学运动 D.生物运动E.社会运动 9."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根据这个诊断说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A.完全等同的 B.相互包含的 C.相互依赖的 D.相互渗透的E.相互转化的10.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A.将矛盾双方联结为一体,使对立面在同一体中得到发展 B.与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C.使事物矛盾双方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D.使事物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以发展E.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 怎样理解真理的相对性?2. 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3. 矛盾特殊性与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4.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是什么?试说明哲学的物质范围与自然科学结构学说之间的区别与XXX5. 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 XXX实际论述发展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2. 论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目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1.C 2.C 3.C 4.D 5.D 6.D 7.C 8.B 9.B 10.C11.A 12.D 13.D 14.B 15.B 16.D 17.B 18.A 19.A 20.C21.A 22.D 23.D 24.C 25.C 26.C 27.A 28.D 29.B 30.C31.A 32.C 33.A 34.C 35.B 36.D 37.D 38.C 39.D 40.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题1分,共10分)1.C E 2.A D 3.C E 4.A B 5.B E 6.A B C D E 7.A C D 8.A B C D E9.B C D E 10.A C D E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 怎样理解真理的相对性?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有待于拓展,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有待于深化2. 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是形式内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第五,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3. 矛盾特殊性与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每个不同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的矛盾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即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其方法论意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是什么?试说明哲学的物质范围与自然科学结构学说之间的区别与XXX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结构学说之间的区别与XXX:前者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共同本质的认识,后者是自然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关于自然界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哲学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不变的,而物质结构理论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深化的哲学物质范畴以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而物质结构理论要以哲学物质范畴提供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6. 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推动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 XXX实际论述发展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生产力,它渗透到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中,从而成为现实生产力要具体回答科学技术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情况XXX当前世界发展实际,指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XXX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必须把经济建设的中心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2.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 回答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回答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两者不能分离,并且相互转化。
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这一原理对认识世界的重大意义,一是这一原理对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掌握必然性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义,把握偶然性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义返回试卷(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实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1.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2.国家属于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意识形态3.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A.科学家们不断的创造发明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4.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客观力量的推动C.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D.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5.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转化是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朝着A.各自对立面转化 B.同一方向转化C.捉摸不定的方向转化 D.逐步消失的方向转化6.人的一切认识都直接来源于A.客观世界 B.实践 C.经验 D.学习理论 7.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是A.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B.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C.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 D.一切社会的永恒现象8.哲学基本问题是指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9.空间的特性是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多维性10.假象是指A.正面地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A.是否整体性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12.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 C.欧氏几何学 D.相对论13.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种观点是A.折衷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1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是普遍XXX和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统一的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 D.世界是可知的15.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为A.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6.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A.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B.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 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D.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17.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群渊语) B.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 C.理在事先(朱高语)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语)18.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揭示客观规律 D.创立科学理论19.认识的起点是A.社会存在 B.感觉 C.理性认识 D.客观世界2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21.从普遍XXX观点来看,事物之间的差别的界限A.是不确定的 B.是确定不变的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是不可捉摸的22.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 B.产品分配不均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 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23.一个青年能够成才,是由个人的主观努力,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
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A一因多果 B.同果异因 C.一果多因 D.同因异果24."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25.意识是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26.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C.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D.人们的社会分工状况2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A.社会发展规律 B.客观物质世界 C.社会实践 D.物质统一性28.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A.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作用 B.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C.抹煞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D.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29.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XXX30.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A.辩证法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可知论3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无限和有限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32.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这说明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B.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C.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变化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3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3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D.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3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前者比后者更为根本 B.后者比前者更为根本C.两者是同等的 D.视国情不同而不同36.在社会现象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原因,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又成了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这说明了事物的因果的相互作用往往 A.是单纯的 B.不是双向的 C.是不确定的 D.是双向的37.唯物辩证法范畴的A.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B.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C.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D.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38.国家的实质是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 B.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机关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D.凌驾于阶级之上的独立社会力量39.人和人类,具有A.单纯自然生物属性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C.肉体组织和生活需求的属性 D.纯社会属性40.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促,而由猿到人的转化过程长达几百万年,这是A.质变过程的条件性的表现 B.质变过程的客观性的表现C.质变形式的普遍性的表现 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的表现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10分)1.人类历史上的两种基本类型的国家是A.地主阶级专政国家 B.奴隶主专政国家C.资产阶级专政国家 D.剥削阶级专政国家E无产阶级专政国家2.在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问题上,唯心史观主要表现是A.唯意志论 B.共创论 C.宿命论 D.精神万能论 E.调和论3.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是A.思维辩证法 B.朴素辩证法 C .自然辩证法 D.唯心辩证法 E.唯物辩证法4.社会进步是指A.改朝换代 B.一个阶级战胜另一个阶级 C.社会形态的更替D.任何社会变动 E.社会物质、政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 5.群众路线包括A.一切按群众的意愿办事 B.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C.满足群众的一切眼前利益 D.一切工作要搞群众运动E.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6.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的A.本质的XXX B.必然的XXX C.内在的XXXD.稳定的XXX E.客观的XXX7.无产阶级领袖这个概念是指A.无产阶级政党内的最高统帅个人 B.最有威信、最有经验、担任最重要职务者C.无产阶级政党内的各级领导 D.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把手E.无产阶级政党内的领导集团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A.实践性 B.先进性 C.革命性 D.系统性 E.合理性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要由A.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B.真理发展的规律来证明C.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D.逻辑推理来证明E.唯物主义一元论来证明10.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A概念 B.知觉 C.表象 D.判断 E.推理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 怎样理解XXX的条件性?唯物辩证法关于条件的原理有何方法论意义?2. 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什么意义?3. 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4. 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为什么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 5. 什么是社会意识?它的一般特点是什么?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时代,为什么还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2. 试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特殊方式的原理,说明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实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1.B 2.B 3.C 4.D 5.A 6.B 7.C 8.C 9.A 10.D11.C 12.D 13.B 14.C 15.B 16.C 17.C 18.B 19.B 20.B21.C 22.D 23.C 24.C 25.D 26.B 27.B 28.C 29.D 30.D31.D 32.D 33.D 34.A 35.A 36.D 37.D 38.C 39.B 40.D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0分)1.D E 2.B E 3.B D E 4.C E 5.B E 6.A B C D E 7.B E 8.A C 9.A C 10.A D E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 怎样理解XXX的条件性?唯物辩证法关于条件的原理有何方法论意义?XXX的条件性是指任何一种XXX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XXX,条件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可就性唯物辩证法关于条件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要求我们"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要分析条件的复杂,要求我们从现有条件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转化。
2. 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什么意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3. 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有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这两种因素相互XXX、相互作用,事物的发展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运动4. 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为什么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可知论从客观世界可以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基本前提出发,主张世界的可知性唯物主义和部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可知论不知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能彻底认识的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这是因为:(1)只有实践才能使我们的感性知觉的正确性受到确实可靠的检验2)实践可以创造出人类的认识手段,以弥补人的感觉器官的不足3)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思维,能够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5. 什么是社会意识?它的一般特点是什么?社会意识是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它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
一般特点是:社会意识到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时代,为什么还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其一,唯心主义的产生和存在有深刻的社会历史的、认识论和和阶级的根源,即使在科学高度发展现时代,这些根源也未完全消失其二,现代科学确实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对自然现象、人的生理心理现象的某些秘密没有完全揭示,特别是智力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就使得把人的主观作用夸大为决定因素成为可能其三,现代社会并不安定许多社会问题使人们感到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其四,唯心主义也是落后社会因素用来欺骗和麻痹人民的武器 3. 试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特殊方式的原理,说明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正确性其一,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特殊方式,就是通过思想斗争使一种意识战胜另一种意识,从而通过人们的活动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里的真善美要战胜假恶丑,要靠思想内容的科学性、真理性,靠它们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和战斗力,靠社会生活实践的检验其二,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为以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特殊方式原理来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正常的思想斗争、学术讨论和文艺批评,鼓励科学、艺术上的不同风格和探索,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艺术,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三)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1.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D.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2.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 )A. 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B. 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C. 物质是绝对精神的产物D. 世界是理念的产物3.相对静止是指( )A. 与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B.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C. 与发展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D. 不可测量的一种物质存在状态4.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 )A. 无限性B. 有限性C. 物质性D. 不可逆性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指它的( )A. 客观实在性B. 多样性C. 运动性D. 时空性6.意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 )A.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 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物质C. 一种神秘的主观现象D. 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7.正确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 提高人的素质B. 发挥集体的智慧C.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D. 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主要特征是( )A. 相对性B. 抽象性C. 实践性D. 绝对性9.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 从原则出发B. 从正确的理论出发C.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 从多数人的愿望出发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A. 全部内容B. 实质和核心C. 惟一特征D. 惟一范畴1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B. 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关系问题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D.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1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A.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 确定事物的质C. 认识事物的量D. 把我事物的度14.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 )A. 反映论B. 能动的反映论C. 科学的反映论D. 机械的反映论1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中包含( )A.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 必须接受实践检验的内容C. 多数人所承认的内容D. 在现实生活中有用的内容16.所谓一元论就是认为( )A. 只有物质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B. 只有精神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C.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D. 世界有两个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本原:物质和精神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C. 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D.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18.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B.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C.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D. 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19.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A. 人的自然属性B. 人的自身需要C. 人类的共同特点D. 人的社会关系20.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 )A.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B. 从事体力劳动的人C. 从事脑力劳动的人D. 经济上不占统治地位的人21.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 )A. 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合理B. 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C. 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D. 公有化程度的高低2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产品的分配形式B. 生产资料所有制C. 经营管理形式D. 劳动者的素质23.人民群众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属于( )A. 阶级范畴B. 经济范畴C. 永恒范畴D. 历史范畴24.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 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C. 社会各阶级利益关系的反映D. 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25.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于统治地位,其根本原因是他们()A. 掌握了宣传机器B. 代表了历史发展方向C. 人才众多,力量强大D. 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2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 )A. 领导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B. 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人C. 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D. 劳动对象的深度和广度27.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 )A.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B. 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C.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D. 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2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 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C. 质变和量变的作用是相同的D. 质变优于量变2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表明( )A. 认识产生和发展根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B. 实践创造了认识的必要条件C. 实践沟通了主客体之间的XXXD. 实践提供了认识的物质手段3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方向和道路B. 过程和形式C. 源泉和动力D. 必然和偶然31.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A.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B. 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C.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D. 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32.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33.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指( )A. 事物之间的必然XXXB. 事物之间的直接XXXC. 事物XXX的中间环节D. 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相关联的诸要素的总和34.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A.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B. 原因必然引起结果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5.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 )A. 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B. 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C.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36.揭开全部社会发展史奥秘的钥匙,马克思是在( )A. 自然演变史中找到的B. 由猿到人的演变中找到的C. 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的D. 意识发展史中找到的3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其目的是( )A. 为了大幅度减少人口的数量B. 仅仅为了提高人口的素质C. 为了使人口再生产同社会再生产保持最适当的比例D. 为了控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3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A.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D.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3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 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B. 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C. 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 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40."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 )A. 不符合"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B. 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天性C. 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根本属性D. 违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题所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性在于它实现了( )A. 物质和意识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C.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D. 形式和内容的统一E. 抽象和具体的统一2.辨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A. 否定和肯定是对立的统一B. 事物的自我否定C. 事物XXX和发展的环节D. 既克服又保留E. 全盘否定3.违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原理,会使我们犯( )A. 经验论的错误B. 唯理论的错误C. 经验主义的错误D. 教条主义的错误E. 绝对主义的错误4.列宁指出旧历史观的缺陷是看不到( )A.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B. 社会运动的特殊性C. 人们历史活动的物质动因 D. 人民群众的作用E. 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 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 理在事先C.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 "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E. 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6.下列说法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 存在就是被感知B.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C. 一切从需要出发D. 掩耳盗铃E. 一切从实际出发7.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 )A. 本体论B. 认识论C. 人本主义D. 科学主义E. 理性主义 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是( )A. 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关系B. 把原子看作是物质的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C. 把原子的属性当作是物质的属性D. 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E. 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9.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不存在,这种观点是( )A. 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B. 彻底的无神论观点C. 形而上学观点D. 辨证唯物主义观点E.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10.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其哲学根据是( )A. 质变和量变复杂性原理B. 矛盾及其发展不平衡性原理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原理D.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E.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原理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 简述唯物主义的含义及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2.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之一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请简述这一原理。
3.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 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段话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请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哲学原理 5. 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特别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请问,江泽民的这段话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什么原理?并请你结合十六大的有关精神,说明坚持这一原则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2. 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原理,说明弘扬全国劳模徐虎精神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 2.B 3.B. 4.D 5.A 6.A 7.D 8.A 9.C 10.B11.D 12.D 13.D 14.A 15.A 16.C 17.A 18.C 19.D 20.A21.C 22.B 23.D 24.A 25.D 26.C 27.A 28.A 29.A 30.A31.C 32.B 33.D 34.A 35.C 36.C 37.C 38.D 39.D 40.D 二.多项选择题1.BC 2.ABCD 3.ABCD 4.CD 5.ABCDE6.BE 7.CD 8.ABCDE 9.AD 10.BCD三.简答题1. 唯物主义就是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观点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该原理包含如下内容: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两者是相区别的前者是指矛盾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以及同类事物的共性;后者是指矛盾的差异以及各个矛盾的特点,后者比前者的丰富2) 共性和个性又是相互联结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矛盾的特殊性就没有矛盾的普遍性;个性又与共性相XXX共性统摄个性,没有无共性的个性3) 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因此检验的标准不能在纯主观范围里寻找(理论不能检验理论);也不能在纯客观范围里寻找(客观事物不会自动回答认识是否符合它),只能在主观与客观XXX的范畴上寻找实践的特点是唯一满足检验要求的标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XXX主客观的桥梁它一方面联结着人的意识目的,另一方面又联结着客观事物实践的客观效果一般能最终回答支配实践的意识目的是否正确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人民群众是指一切推动历史进步的绝大多数的人该原理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间接和直接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他们的利益和需要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是他们的创造作用也是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因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无限和有限的辨证统一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是完全同步的;2) 社会意识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是完全平衡的;3) 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和独特的规律性;4) 社会意识形式之间有着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5) 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四.论述题1.江泽民这段话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原理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指出: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关键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由此构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社会基本规律2) 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反作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即是否符合生产力3)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和动力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其中"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上述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为哲学根据的该原则思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我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的核心,它的一切路线、方针、工作,必须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党的路线、方针、工作(即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通过经济基础,即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 大力推动科技发展,真正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义部分如围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谈也可酌情给分)2.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价值原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 人的价值是创造贡献与满足需要的统一,它体现在个人身上就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2) 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个人价值则是个人通过劳动,从而获得自身的需要与满足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是辨证的统一社会价值在创造的同时,个人价值自身也得到实现3) 实践是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弘扬徐虎精神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突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性,强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的精神内涵就是这种统一性的最好体现如举例说明徐虎的具体行为来论证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可酌情给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三)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1.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D.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2.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 )A. 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B. 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C. 物质是绝对精神的产物D. 世界是理念的产物3.相对静止是指( )A. 与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B.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C. 与发展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D. 不可测量的一种物质存在状态4.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 )A. 无限性B. 有限性C. 物质性D. 不可逆性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指它的( )A. 客观实在性B. 多样性C. 运动性D. 时空性6.意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 )A.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 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物质C. 一种神秘的主观现象D. 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7.正确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 提高人的素质B. 发挥集体的智慧C.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D. 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主要特征是( )A. 相对性B. 抽象性C. 实践性D. 绝对性9.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 从原则出发B. 从正确的理论出发C.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 从多数人的愿望出发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A. 全部内容B. 实质和核心C. 惟一特征D. 惟一范畴1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B. 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关系问题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D.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1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A.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 确定事物的质C. 认识事物的量D. 把我事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