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思想学术论坛 110 罗恩菲德(Victor.Lowenfeld),其理论极具国际影响,而且至今不衰其著作《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收录了他对儿童艺术发展的观点,对现代美术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罗恩菲德认为美术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通过美术的学习,有目的地培养人的创造潜能、道德感、审美趣味、智力、意志等素质,同时还可以进行心理疏导和艺术治疗等,这就是工具论美术教育思想并且,罗恩菲德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发展了一套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阶段的儿童,通过实验表述儿童心智成长的特征,提出一些具体的美术教学活动来促进儿童心智的成长 其美术教育思想,给了美术教师很多重要的启示 一、把握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一)罗恩菲德的儿童身心发展阶段论 罗恩菲德认为儿童美术并非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儿童心智成长的反映对儿童美术的研究应与心智研究结合起来,两者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罗恩菲德提出了儿童心智成长的几个方面:智慧成长、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和创造性的成长在确定了这七种心智因素之后,通过不同时期的心智特点,罗恩菲德将儿童美术发展分成涂鸦阶段(2岁—4岁)、样式化前阶段(4岁—7岁)、样式化阶段(7岁—9岁)、党群阶段(9岁—11岁)、拟似写实阶段(11—13岁)和青春期六个阶段。
罗恩菲德认为,儿童通过绘画表现出成长时期的特点,在学习能力和人格发展的协调关系中健康成长例如,当儿童的身心发展处于理智萌芽的党群年龄(9-11岁),儿童发现了“社会独立感”,这种自觉的重要情感通常与父母或成年人的欲望相抵触儿童意识到了环境的意义,不能在画面中建立空间关系,这使得儿童动摇了对创造力的信心因此,教师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在学生的画里以有意义的感性来刺激空间关系,来启迪学生合作的感情 美术教育者应把握不同发展阶段中学生的身心特点,鼓励儿童关注自己的经历,并帮助他们增强对事物各个方面保持感觉的敏感度 (二)把握不同发展阶段中学生身心特点的重要作用1.在适合的发展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 学生到底喜欢怎样的美术?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很多展览中获奖的儿童画作品,画得很好,但就是不像儿童画的画,其中成人干扰的成分多了些儿童美术教育家李力加教授就儿童画的这一问题提出了四个命题:“作品成品感过强;用孩子的手完成教师的意图;视知觉思维的偏差;如何能够画得更轻松些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美术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也有大量的问题和矛盾大家对儿童绘画训练这一问题见解不同,那么儿童是否适合绘画训练?我们应该根据儿童身心的不同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具和教学方式促进其心智的成长。
当儿童处在概念形成的样式化阶段,让学生创作线描、自画 像和人物轮廓,在环境中拓展创造力的空间,这种艺术活动手段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视觉经验;党群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环境的存在、空间的关系,依照儿童的意愿适当安排他们进行结构素描练习,有助于儿童对形体的把握 2.反对“成人或外界”对儿童的干涉 把握学生不同发展阶段身心特点的同时,应注意到罗恩菲德美术教育思想特别反对“外界或成人”对儿童的干涉,他认为儿童不敢大胆创作是由于受到成人的干涉造成的 罗恩菲德反复用个案论证儿童说自己“不会画”“不愿画”的原因是受到了成人的影响父亲要看的是‘好的’‘完美’的图画,而不是小孩自己的图画,结果抑遏了儿童的想象力,使之整个人的经验变成为视觉的经验当小孩知道他没有能力依照父亲的要求而画时,他便失去自信心而停止自己的创造我们反对把自己的意象加诸儿童身上,但不能完全反对成人、教师对儿童的干涉虽然在罗恩菲德以前的绘画教学方式约束性很强,而且教师的引导更多一些,但是也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明他们的教学方式会干涉儿童创造性的发展罗恩菲德所提到的那些“干涉”都是个别情况,而非普遍存在所以,成人的正确评价不会影响儿童的创造力的发展 罗恩菲德不但反对“成人”的干涉,也反对“外界”的干涉。
罗恩菲德在强调“外界对儿童的干扰”的观点中,漠视了现代文明的存在虽然现代社会的文明不时搀杂着即将腐烂的物质,但我们也不可否认我们无法离开现代社会的生活当然,人类不会一直生活在文化真空里,我们有目共睹当代社会的发展,包括科技、传媒和教育学等领域的成就,也就是说,我们要把握在现代人类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因素 有一些人全盘接受了罗恩菲德的这些观点,因此导致美术教育者以极大的热情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却忽略了基础训练及艺术创作中基本方法和技巧的培养过多限制学生的自由或无限制放任,势必都会影响学生美术学习的进步和信心笔者认为在美术教学中不能一味地注重学生的自我表现,而要转变教师的角色,既要给学生空间,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创造性和个性的培养(1) 关于罗恩菲德的启发式教学和视触觉倾向理论罗恩菲德认为:启发教学法本身和艺术活动本身的目的不是让儿童画他们想画的东西,而是要扩展他们的思维框架和引导他们从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发展的过程这就是罗恩菲德启发式教学观的两项中心内容:扩展思维框架、扩大经验范围,这是美术教育中甚至是一般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这种教学观与我们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即通过美术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方法不谋而合。
罗恩菲德式的诱导启发方法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做,而是鼓励学生以很高的热情积极参与绘画活动罗恩菲德用一系列关联的问题,让儿童回忆之后才开始作画关于诱导启发方法和提 文章主要解读罗恩菲德美术教育思想及其对美术教师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在现代学校美术教育中,教师教学应按照儿童的心理 发展阶段与心智的成长,把握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并由此组织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创造性和个性培养,重视教育过程;结合当代教育环境尽量让学生参加创作活动,接触各种媒介,提高其实践能力 罗恩菲德 美术 教育思想问方式,罗恩菲德认为,在整个画画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打扰儿童但是,有些儿童可能在开始作画时或者在解决特殊的绘画技巧时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耐心,使儿童的视觉记忆和审美意识正常发展 在启发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不得不关注罗恩菲德的另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触觉倾向理论从盲童教育实践中,罗恩菲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视觉触觉的倾向理论他经过不同的实验得出结论,儿童的美术特征分为两类——视觉型和触觉型,儿童总是以这两种模式去面对世界知觉倾向属于视觉型的人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世界,而视觉现象的客观特性是他们所感知到的东西,因此这类绘画趋向于具象的写实。
这种视觉经验是一种偶然知觉的代表而知觉倾向属于触觉型的人是世界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触觉型绘画表现的是他们在感知过程中所体验的画面大多数人是介于这两种极端之间 因此,美术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依据学生的知觉类型进行不同的指导对学生的艺术刺激必须同时包括触觉感应和视觉经验,例如,“罗恩菲德建议在拟似写实年龄阶段中使用模特儿,但是模特儿摆姿势并不只是让学生模仿,每一个姿势必须具有明确的意义,以便利于那些较依赖主观或感情阐释的人也能有自由表现的机会;如站在街角的乞丐,首先应该讨论其身体的动作和动作的意义,然后再讨论乞丐的生活及乞丐对人类或社会的含义,使这个摆姿势的人形成一股气氛”这样,老师才能刺激学生的两种反映——视觉型与触觉型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对视觉型的儿童给予适当的情感表现的辅导,对触觉型的儿童给予一定的写实表现的技巧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怎样更好地指导班级美术教学基于个体的知觉倾向不同,怎样更好地指导班级美术教学?罗恩菲德认为,对整个班级来说,实施同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表达能力基于视觉和触觉型两种倾向学生的存在,指导班级美术教学应该清楚地区分内容、目标和表达模式之间的关系。
关于模仿的天性,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把模仿比作学习中达到目标的手段,而非一个目标模仿是应该极力反对的,指导班级美术教学必须处理好“模仿”与个性的关系部分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在前面做,学生在下面摹仿学生都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作业,作业内容、形式相类似,从外观看上去是比较“完美”的作品笔者认为这样的“完美”充其量也只是学生的“再造”而已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生通过想象、回忆,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表现在作品中即使是“不完美”的作品,却因为它们是学生以不同的视角观察生活,以不同的方式表现生活,反映了学生自己的思想、创造、独立和胆识,从中可以体会到独立创新的艰辛和成功的愉悦,这才是“完美”的作品 那么,是否所有的直接或间接的模仿都是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呢?可以这么说,一般示范作品都是教师精心挑选的,“特别是呈现多样性的示范作品恰恰能够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临摹也的确是美术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必要的临摹不会影响儿童的创造性发展,毕竟创造性不是在真空里培养出来的,能接触到很多视觉信息的儿童,就比其他缺少这样文化背景的儿童更具有创作“高级”作品的能力 3、 尽量让学生参加创作活动,接触各种媒介,提高其实践能力 (一)美术创作活动中的自由表达和评价 儿童是一个具有内在表现欲的艺术家,罗恩菲德认为艺术 教育的任务“既不是艺术本身,又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审美体验,而是儿童。
通过艺术教育,他们将越来越富有创造力,越来越思维敏捷,他们将在任何可能适应的环境中运用他们的艺术经验”尊重儿童在创作活动中的自由表达与创造力的发展,以及根据身心发展阶段来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这给基础美术教育很多启示一些美术教师并未真正意识到美术教育在培养儿童形成健康人格,以及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没有看到美术教育在创作活动中的自由表达,应激发学生创造力使其更好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的独特功能 创造性的自我表现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创造性自我表现观念从弗洛伊德心理学那里得到了科学上的认可,教育的真正任务不是压抑儿童的情感,而是使这些情感得到升华并进入有利于社会的途径和渠道教师的工作不是告诉孩子们做什么,而是帮助儿童认识到其自身的体验,并鼓励他们不断继续下去 总的来说,教师的重要作用是让学生接触各种媒介,拓展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去创作、表达,让他们尽量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事物的联想以不同的形式融入到创作中 (二)重视美术教育过程,提高实践能力工具论思想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重视美术教育过程强调教育的过程,引导学生思维方法,感受创作过程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促进思维发展。
罗恩菲德通过分析美术教育哲学与一般纯艺术的区别,认为美术教育重视的是创造过程对个人的影响,以及美感经验给人的感受,美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更富创造力他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美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其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儿童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但是,必须认识到结果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与能力的标志,所以,既要注重教育的过程也要重视教育的结果,这是美术教育的硬道理罗恩菲德所提倡的“鼓励学生参与创作活动、接触各种媒介”,与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中提到的“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特点的主张相符合总之,让学生联系社会和生活实践,接触各种媒介,不仅发展其创造性,而且使学生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和人格的完善 结语 笔者认为,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仔细品读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只要细细挖掘体会,理解得更全面一些,就可以从罗恩菲德的理论中获益匪浅我们对罗恩菲德理论的印象不能仅仅局限于几句简单的理论概括,应该深入到他的著作中去,就会发现他的理论比我们想象的要通俗也要更富有辩证性,对基础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2]尹少淳.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得更全面一些——罗恩费德美术教育思想评析[J].中国美术教育,1998(5).第28—30页. [3]马菁汝.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D].2004. 作者单位:徐丹旭,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宋永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责任编辑:轩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