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平县旅游发展规划 制作人:李明静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一东平简介,东平,古称东原唐虞夏商时期属徐州东原底平”是为东平得名之始 东平县,隶属泰安市,古称“东原”,是历史上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山东航段的枢纽,元朝时期东平路曾统治半个山东半岛,境内有东平湖(古代八百里梁山水泊),位于鲁西南,西临黄河,东望泰山,南邻孔孟故里,北近省城济南全县人口78万,总面积1343平方公里,人口78万,辖1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居委会10个,村委会706个全县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山区、平原、湖洼各占三分之一东平是山东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县份之一,境内有众多品味级别较高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二、(1)规划范围,近期: 1996-2010 中期: 2010-2015,(2)规划期限,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依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 ,深入观测落实科学发展观 .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合理节约利用自然资源,正确处理近期增长与远期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强调逻辑性和创新性的统一,要遵循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方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产业发展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在立足烟台市情的基础上,面对现实,面向未来,因地制宜,推陈出新,统筹兼顾,综合部署,突出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四、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 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 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城市水系景观规划 东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年) 白佛山公园规划,五、规划区域背景,国际 国内 省内 市内,5-1自然环境概况,东平县,处于鲁西南平原北部,东部受鲁中山区的阻挡,境内受季风的影响,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 东平湖为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该湖为“水泊梁山”的仅存水域 东平县境内有18条河流,主要有黄河、大汶河、汇河、金线河等,全县河流总水面52914.7亩,折合35.28平方公里5-2社会背景,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 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 矿产储量巨大,区位优势明显 主导产业突出,各业协调推进,5-3经济背景,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54.28亿元,年均增长15%,5-4文化背景,东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东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4000多年,自周至清曾为国、郡、府、路、州,一直是北方历史重镇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唐朝卢国公程咬金、北宋父子状元梁颢、梁固和儿科医学家钱乙、南宋大画家梁楷、元代文学家罗贯中、农学家王桢和戏剧家高文秀等历史名人均出自这里。
悠久的历史,特定的地理环境,使东平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水浒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餐饮文化八大特色文化六、旅游资源评价,七、泰安市各地GDP,八、存在问题剖析,地理位置偏僻,处于山东省最西端 旅游发展起步较晚 旅游资源丰富,由于客观原因完整保留下来的较少 接待能力相对较差 旅游深度开发不够 旅游商品开发滞后 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有待于加强九,旅游项目,十、旅游资源布局图,娱乐设施,旅游资源核式布局图,十一、旅游功能区空间布局模式,科学规划布局 按照“双线串珠”的整体框架,以大清河、东平湖旅游航道和环湖景观公路“双线”为纽带 以县城和东平湖风景名胜区为核心,以沿线15个景区景点为节点,推进资源整合,组团发展双核式环布局模式,东平湖 湖心岛,东平县 县城,北路,南路,旅游业发展战略,促进旅游业发展,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促进旅游业区域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旅游人才,十二、旅游发展保障措施,政 策 保 障,思想理论支持和保障 行政管理支持和保障 旅游企业结构支持和保障 旅游企业管理支持和保障 旅游市场管理支持和保障 旅游企业发展的科技支持和保障 旅游企业发展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旅游企业发展的环境支持和保障,政 府 保 障 措 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