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黑龙江法律硕士联考考试考前冲刺卷本卷共分为2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被马克思誉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的是 A.法国的人权宣言 B.北美的独立宣言 C.俄国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 D.世界人权宣言 2.我国宪法规定,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 A.区、县 B.区、县、市 C.区、县、自治县 D.区、县、自治县、市 3.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的要求是 A.全体代表的4/5以上通过 B.全体代表的3/4以上通过 C.全体代表的2/3以上通过 D.全体代表的3/5以上通过 4.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政策是 A.引导、监督和管理 B.引导、监督和帮助 C.鼓励、支持和引导 D.鼓励、支持和监督 5.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哪一机关有权撤销或者改变不适当的部门规章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最高人民法院 6.我国法律中将城乡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一律改为1:4的时间是 A.1979年 B.1982年 C.1986年 D.1995年 7.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条件是 A.根据宪法和法律 B.不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C.根据本民族特点 D.既不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又根据本民族特点 8.根据宪法规定,下列国家机关领导人不是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的是 A.国家主席 B.中央军委主席 C.国务院总理 D.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9.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上级人民检察院与下级人民检察院之间的关系是 A.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B.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C.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D.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 10.根据宪法规定,下列事项中必须由全国人大制定为基本法律的是 A.关于地方政府组织 B.关于学位 C.关于工会 D.关于国家赔偿 11.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关于私有财产权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C.任何人不得剥夺公民的私有财产 D.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和征用 12.传统宪法分类的缺陷在于 A.忽视宪法的形式特点 B.标准复杂 C.没有注重宪法的阶级本质 D.内容重复 1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不超过 A.3 500人 B.3 000人 C.2 500人 D.2 000人 14.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 A.居民选举 B.公民选举 C.选民选举 D.村民选举 15.我国国务院总理人选的提名权属于 A.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B.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C.国家主席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16.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人身特别保护权的人大代表包括 A.各级人大代表 B.全国人大代表 C.省级以上人大代表 D.县级以上人大代表 17.“观其眸子,不直则眊然”,即观察当事人眼睛与视觉,无理则双目失神,这就是“五听”制度中的 A.“色听” B.“目听” C.“辞听” D.“视听” 18.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私造的刑书被称为 A.吕刑 B.竹刑 C.九刑 D.汤刑 19.上请制度最早确立于 A.西汉 B.三国 C.南北朝 D.隋代 20.元代中央司法机关中,取代前朝大理寺主持审判的机构是 A.大宗正府 B.宣政院 C.刑部 D.御史台 21.唐代时期,“以刑律分类为门,附以格敕”编纂而成的法律是 A.《永徽律疏》 B.《大中刑律统类》 C.《庆元条法事类》 D.《唐六典》 22.中国古代以丧服表示亲属间血缘亲疏关系的制度,称为 A.五刑制度 B.五礼制度 C.五丧制度 D.五服制度 23.唐律中规定:杀一家非死罪者三人以上和支解人的犯罪行为,构成唐律“十恶”中的 A.不睦 B.不义 C.不道 D.大不敬 24.正式确定凌迟刑作为法定死刑的法律是 A.《大中刑律统类》 B.《淳熙条法事类》 C.《宋刑统》 D.《庆元条法事类》 25.清朝的基本法典《大清律例》制定于 A.顺治年间 B.康熙年间 C.雍正年间 D.乾隆年间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有多个符合题意) 1.根据解释的效力进行区分,刑法的解释可以分为____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学理解释 D.宪法解释 2.下列有关刑事违法性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刑事违法性不仅指违反刑法的规定,而且也包括违反国家立法机关颁布的单行刑事法律的规定和行政、经济法律中规定的刑事责任条款 B.刑事违法性既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也是划分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基本界限 C.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在刑法上的体现 D.刑事违法性作为犯罪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刑法的限制和保障机能 3.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____ A.不构成犯罪 B.不是犯罪 C.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D.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 4.下列有关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概念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根本标准 B.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概念揭示了犯罪的社会政治属性和法律特征 C.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概念是对犯罪的定性描述,而没有设置定量要求 D.根据我国刑法对犯罪的定义,只有具有一定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的违反刑法的行为才能被认定为犯罪 5.犯罪的基本特征有____ A.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B.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C.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犯罪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具有违法性 6.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表现为____ A.实际的危害后果 B.严重危害社会后果的现实危险 C.物质性的危害后果 D.精神性的危害 7.关于罪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犯罪故意是罪过的一种表现形式 B.犯罪过失是罪过的一种表现形式 C.罪过的本质在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造成的损害结果在主观上应受到谴责 D.坚持罪过责任原则,意味着反对“主观归罪” 8.以下属于特殊身份的有____ A.怀孕的妇女 B.累犯 C.犯诬告陷害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D.证人 9.关于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的正确表述是____ A.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后具有的特定资格、地位、状态 B.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状态 C.某些犯罪的自然人主体必须具备的要件 D.教唆犯,帮助犯也必须具有特定资格、地位、状态 10.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中的选择要件包括____ A.犯罪行为 B.特定的犯罪方法 C.犯罪的时间、地点 D.犯罪客体 11.对一定的犯罪而言,____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志。
A.危害行为的有无 B.危害结果的有无 C.特定的时间、地点、方法 D.故意或者过失 12.我国刑法将刑事责任年龄作了以下划分____ 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 B.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 C.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 D.从宽处罚的刑事责任年龄 13.我国《刑法》所称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____ A.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B.国有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C.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D.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 14.关于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____ A.犯罪目的是有些犯罪的必备要件 B.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但可以有其他目的 C.犯罪动机通常是重要的法定或酌定量刑情节 D.同一犯罪行为可能出于不同的犯罪动机,同一犯罪动机可能实施不同的犯罪 15.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____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故意杀人罪 B.抢劫罪 C.贩卖毒品罪 D.放火罪 16.下列行为中,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的是____ A.人在睡梦中的举动 B.人在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 C.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D.人在身体受到强制下的行为 17.成立不作为犯罪所要求的特定义务来源为____ A.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B.职务上、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C.道义上的义务 D.行为人先行行为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时所引起的负有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 18.下列有关犯罪的直接客体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直接侵害的客体 B.任何犯罪的直接客体都是各不相同的 C.可以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D.有些犯罪的直接客体是相同的 19.犯罪构成____ A.是由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 B.是某种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C.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 D.是以犯罪概念为基础的 20.下列犯罪中,哪几种罪可以由单位构成:____ A.偷税罪 B.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C.重大环境污染罪 D.行贿罪 21.关于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____ A.犯罪目的是有些犯罪的必备要件 B.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但可以有其他目的 C.犯罪动机通常是重要的法定或酌定量刑情节 D.同一犯罪行为可能出于不同的犯罪动机,同一犯罪动机可能实施不同的犯罪 22.下述情况中,____属于日标的错误。
A.误以兽为人而予以杀害 B.误以人为兽而予以杀伤 C.误以甲为张某而加以杀害 D.误以死人为活人而加以杀害 23.下列关于犯罪客观方面的说法,正确的有____ A.是构成一切犯罪的必要要件 B.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活动方面所必须具备的要件 C.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时间、地点、方法等 D.可以分为两类,即必要要件和选择要件 24.下列关于刑事责任年龄计算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一律按照公历的年、月、日汁算 B.从过生日的当天起才认为已满周岁 C.从过生日的第二天起才认为已满周岁 D.以农历为计算的标准 25.在罪过中,意志对危害行为和结果的支配和控制作用,表现为____ A.希望 B.放任 C.疏忽 D.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