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教学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抗日战争题材的课文渗透爱国教育,下列不合适的是( )A.孙犁《芦花荡》B.艾青《我爱这土地》C.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D.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2.教学王维《鹿柴》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学过的五言绝句,下列不合适的是( )A.王之涣《登鹳雀楼》B.王翰《凉州词》C.李清照《夏日绝句》D.卢纶《塞下曲》3.设计《乡愁》教学方案时,教师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重点,下列挖掘本诗“美点”的方法,正确的是( )A.利用海峡两岸山水的自然之美反衬诗歌情感的凄美B.抓住夸张手法探讨诗人内心隐藏的多年企盼C.通过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层层推进的写作手法D.体会诗歌节奏,品味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乡愁4.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讲解“古今异义阋”的用法,下列不合适的是(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D.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5.教师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词语的变谪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发音,下列可以作为案例使用的是( )。
A.洗手一般B.朋友 异同C.统一五个D.今年六天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课后练习题是“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选择几个最能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把它背下来”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引导学生体会演讲词的语言特点B.提高学生概括文本大意的能力C.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D.通过朗读和背诵,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7.某教师在九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多彩的戏曲世界”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A.《红与黑》B.《雷雨》C.《钦差大臣》D.《西厢记》8.在某次“口语交际”教学的主题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特别讨论了“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注重师生合作,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B.营造说话情境,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兴趣C.鼓励学生多说,任意表达个人观点和见解D.小组相互评价,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9.某版教科书《敬业与乐业》课后有一段补自,介绍了‘“因果类复旬”的特点这段补白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A.练习系统B.知识系统C.助读系统D.选文系统1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稀综合性”,对该教学建议的理饵,不恰当的是( )。
A.注重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整合教学内容,统筹安排教学活动B.注重语文知识的系统讲授,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打好语文基础C.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增加语文实践机会D.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空间11.阅读《学写行楷字》教学实录(节选),接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多媒体展示王羲之作品,能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之美B.呈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目标C.生动、形象地讲解了行楷字知识,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D.指导细致、周到,具有操作性,便于学生自主练习写字12.阅读《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评价内容具体,对全班学生书写具有引导作用B.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利于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C.即兴唱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偏离教学重点D.朗读后直接分析结构,缺乏过渡,略显突兀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l6题20分第17题5分.第18题15分共40分)阅读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l6题。
问题:16.请结合案例评析该教师课堂导人的优点(说出两点即可)20分)17、18题略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l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欧阳修《醉翁事记》原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课文导语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自号“醉翁”,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还写出了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描写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寄托课后练习一、朗读并背诵全文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它具有表示判断和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读出它的味道来)二、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三、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你喜欢《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写一段文字,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 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觥筹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学生情况八年级,班额50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问题:19.请评析欧阳修《醉翁亭记》的语言特色,不少于200字20分)20.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20分)21.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5分)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C【解析】A项,孙犁的《芦花荡》主要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英雄的故事B项,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D项,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写于1941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一个十分艰难的阶段,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C项,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写于20世纪20年代,正当五四运动高潮过后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2.B【解析】五言绝旬,简称五绝,是出现于汉朝、成熟于唐代的一种近体诗五言绝句共四句,每句五个字A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C项李清照的《夏日绝句》、D项卢纶的《塞下曲》都与王维的《鹿柴》一样,属于五言绝句B项,王翰的《凉州词》是七言绝旬3.D【解析】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语言文字的美,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在《乡愁》一课中,教师应该通过对诗歌节奏和语言的赏析,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感受其中蕴含的乡愁,这是教师可以挖掘的“美点”4.C【解析】A项中的古今异义词为“中间”,古意为“其中间杂”,今意为“其中”B项中的古今异义词为“植”,古意为“立”,今意为“种植”D项中的古今异义词为“垄断”,古意为“山川阻隔”,今意为“把持独占”C项中无古今异义词5.A【解析】每个音节、每个字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单位,由于相邻音节的相互影响,词语、句子中有的音节的声调发生了变化,这种音变现象叫作变调A项中的“一”本为第一声,但在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字前面念第四声,因此,“一般”可以作为词语变调的案例6.B【解析】练习题中提到“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这是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演讲词的语言特点,A项正确。
练习题中“选择几个最能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把它背下来”,这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C项正确练习题中“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把它背下来”,其目的是通过朗读和背诵两种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D项正确丽设计该练习题并没有提高学生概括文本大意能力的目的,B项错误7.A【解析】A项,《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小说B项,《雷雨》是我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话剧作品;C项,《钦差大臣》是俄国讽刺作家果戈理的剧作;D项,《西厢记》是元代戏剧家王实甫的戏剧作品这三部作品都适合“多彩的戏剧世界”这一主题8.C【解析】在口语交际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说话的环境,营造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注重师生合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小组中互相评价当然也要鼓励学生多说,但并不是任意表达个人的观点和见解,而是要围绕话题,简洁、清晰、有条理地叙说9.C【解析】助读系统是指教科书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材料助读系统一般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题解,作者介绍,等等《敬业与乐业》课后介绍“因果类复句”特点的文字,就属于助读系统10.B【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具体的阐述如下: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由此可知,A项、C项和D项对该教学建议的理解均恰当,B项对该教学建议的理解不恰当11.C【解析】A句,通过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能够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让他们直接感受书法之美,故A项正确B句,“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基本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可以使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故B项正确D句,教师对学生的写作姿势提出了要求,指导细致,便于操作,这使学生在自主练习写字时有可以把握的标准,故D项正确C旬,教师只是用语言简单介绍厂行楷书的由来,并不生动、形象,故C项错误12.C【解析】A句,教师从笔顺、结构两夯面具体评价了学生的字,这能够对全班学生的书写起到指导作用,故A项正确B句,采用了小老师范读、学生齐读等方式朗读课文,能使学生初步了解文本的内容,故B项正确D旬,各种方式的朗读之后,教师直接转到课文结构分析,缺乏过渡,显得有些突兀,故D项正确。
C句,教师的即兴唱歌,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故C项错误13-15题略二、案例分析题16.【参考答案】(1)在导人新课时,教师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将零碎的信息汇总,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与母爱有关的内容,同时教师在引导时并不局限于课内的文学作品,而是要求学生积极回忆课外与母爱有关的内容,包括歌曲、电影等2)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以图片形式引入相关社会新闻,扩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同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图片讲述故事,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17、18题略三、教学设计题19.【参考答案】《醉翁亭记》一文的语言极有特色其词句凝练,含义丰富,格调清丽,音节铿锵,抑扬顿挫,灵动活泼,使人读后宛如身临其境其中有两个特点最为突出:(1)文章语言简练,寥寥数字即概括殆尽,而且内涵深刻,意味深远尤其是作者在本文巾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等词句,被许多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使用2)本文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安排了大量的对旬且全文几乎都用“也,,收束句尾,一贯通篇,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具有音乐节奏感20.【参考答案】(1)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结合古汉语词典,正确认读、书写并理解本课的字词句。
②过程与方法臼标:掌握全文的脉络,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白“与民同乐”的含义,理解这一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与他人分享、互相帮助的好习惯,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2)制定依据①理解、掌握字词句是学习古文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因此,将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为“能够结合古汉语词典,正确认读、书写并理解本课的字词句”②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节奏感强,且将写景叙事与抒情融合在一起,本课语言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写作十分有好处因此,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制定为“掌握全文的脉络,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韵’方法”③初中时期,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正是培养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好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向学生传达一种正向的观念,因此,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制定为“明白‘与民同乐’的含义,理解这一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与他人分享、互相帮助的好习惯,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21.【参考答案】(1)问题导入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本文有什么独特的魅力,使这么多人都沉醉其中呢?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这篇美文吧!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学生思考,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自号为“醉翁”?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对学生多加激励、点评、补充教师小结: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仪是酒醉吗?出示问题:太守为何而醉?我们为何而醉?【教学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教学方式:讨论法2)合作探究①太守为何而醉?请大家领悟其思想内容让学生依据预习时读书的感受,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学生讨论后指名试答教师小结: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②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A.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B.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一琅琊秀色图一酿泉流水图一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C.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③领略文中人们欢乐的场景师: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A.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小结: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B.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师:太守真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不是的是乐中含悲,为什么?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其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
所以,他的乐中也含悲C.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D.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小结:“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E.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师: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小结: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灵活,对散结合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字,这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一方面领悟文章思想;另一方面感悟作者的语言特点,双管齐下,有的放矢。
教学方式:讨论法,引导法,陶冶法3)反思阅读方法师: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小结:诵读感悟内容;探究思想背景;赏析行文特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欣赏散文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教学方式:讨论法,引导法4)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教学内容:根据练习进行知识的巩固,使学生掌握文章中的名句及其引申义教学方式:练习巩固法5)作业①学生朗读背诵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②课后习题教学内容:布置作业,巩固知识教学方式:搜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