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妇产科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语言文化汉字书写与书法艺术ppt模版课件

文档格式:PPT| 109 页|大小 11.81MB|2022-07-18 发布|举报 | 版权申诉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10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汉字与书法,1、掌握毛笔字选帖、读帖和临摹的相关知识和要领,培养对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学习目标,2、掌握钢笔、水笔、圆珠笔等硬笔的执笔、运笔的方法,纠正不正确的动作和姿势把握字体的间架结构,书写做到笔画清楚,正确规范,熟练有力,匀称美观 3、掌握粉笔字的执笔、运笔方法板书设计得体、布局恰当,书写整齐美观假设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 文字的社会,那么你觉得 自己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书法艺术不在别的民族或国家产生而单单在中国产生?,中国人写字用毛笔; 汉字是象形字; 跟绘画有联系; 中国有宣纸,古埃及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苏美尔),古印度文(梵文),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一)汉字的起源,怎样理解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一、 文字的发展历程,1.新石器时代:,2.商周时期:,金文,籀文,刻画符号,甲骨文,4.秦朝:,小篆,文字混乱,3.春秋战国时期:,隶书,5.东汉:,许慎 “六书理论”,陶器上的符号,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灰陶尊和上面刻画的符号,陶器上的符号,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陶器上的符号,1.甲骨文,商武丁时期(前13世纪上半叶-前12世纪下半叶,契于牛胛骨上的文字,记载商代边境冲突之事。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小屯村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在河南安阳市郊小屯村发现全部单字四千六百个左右,已认识的约一千个甲骨文,1.用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 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各种形状的裂纹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附近钻凿卜骨的工具,1,2,3,4,甲骨文之父王懿荣,“众人协田”牛骨刻辞,这块牛骨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日协田”的卜辞意思是商王命令众人(农业奴隶)在田地上集体耕作,反映了商代农业生产的情况甲骨文,商代狩猎甲骨文,这是一块完整的牛胛骨牛骨长32.2厘米,宽19.8厘米,正面刻辞四条,背面2条,花160余字,字内填朱刻辞所记内容为商王武丁狩猎、祭祖和当时的天象这片卜骨巨大完整,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和天文气象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商王征伐牛骨刻辞,这块牛骨上的刻辞记载着商王征伐鬼方(方国之一)的内容目前刻有“鬼方”的甲骨仅有三片这一片是其中之一甲骨文,刻干支表牛骨,这块牛骨长约22.5厘米,宽66.6厘米,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牛骨上刻有干支表商代以干支记日,这种计时方法被后代延用。

    甲骨文,与纺织有关的甲骨文字,甲骨文,“车”,甲骨文,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甲骨文,2.金文,西周武王(前1027-前1025)1976年于陕西省临潼县出土,今藏于临潼县文化馆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从商、周到秦、汉都有金文,这里主要指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毛公鼎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内壁铸有多达498字的长篇铭文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地步大盂鼎铭文,大盂鼎,大盂鼎,三足圆鼎,西周康王时制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鼎高101.9厘米,立耳、鼓腹、三柱足,以饕餮纹为主要纹饰鼎腹内壁有铭文19行291字,记载周康王册命贵族盂的史实 铭文载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认为文王、武王能以卓越的业绩立国,主要是由于其臣属从不酗酒,每逢祭祀认真、恭敬对待,而商王的亡国教训就在于沉迷于酒;由此告诫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赐盂命服、车马、酒与邦司、人鬲等。

    大盂鼎铭文是史学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一向为史学家所重视金文,散氏盘,散氏盘铭文,散氏盘,口径54.6厘米,重21.1公斤,西周晚期制器,清朝康乾年间在陕西凤翔出土盘内底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了散国与矢国两个诸侯国之间移付田地的契约,为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资料金文,西周散氏盘为西周后期厉王时代的青铜器,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惟散氏盘而已3、篆书,战国(前475-前221)齐国铸记载陈曼为其皇考献叔作器事现藏上海博物馆有大篆、小篆两种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文字,狭义的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书同文,秦朝统一文字(以“马” 、“安”两字为例),秦始皇,书同文,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通称峄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始皇东巡登山东峄山,丞相李斯等颂秦德而立此为始皇刻石之始 (峄:y),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小篆,对汉字有计划地进行整理、简化,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秦琅邪刻石(小篆),秦始皇在位期间,五次巡视各地,七次刻石,包括峄山刻石、琅邪刻石、泰山刻石等,现保存下来的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以及后人的一些拓本、摹本秦小篆和汉隶书,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云梦睡虎地秦简(部分)隶书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睡虎地秦简为研究隶书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书同文,甘肃武威汉简(隶书),书同文,4、隶书,全称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座史碑亦称孔和碑东汉永兴元年(153年)刻碑在山东曲阜孔庙此碑为东汉极为成熟的隶书代表作之一有秦隶和汉隶两种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东汉合阳令曹全的墓碑,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刻1956年藏入陕西省博物馆碑林此碑独树一 帜,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实为汉隶中的奇葩东汉曹全碑(隶书),秦小篆和汉隶书,汉代蔡邕熹平石经 (隶书),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学经本石刻,立于东汉洛阳城南郊太学熹平四年(175年),蔡邕等人正定儒学经书文字,汉灵帝命蔡邕等人书写经书并刻于碑石,至光和六年(183年),历时9年,刻成46通碑,均为隶书体。

    汉末战乱殃及太学和石经,故少有整石存在自宋代以来,时有残石出土秦小篆和汉隶书,“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像,王羲之故居洗砚池,王羲之故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为古典园林式建筑7、行书(行楷),清诸遂良临王羲之兰亭序,王羲之 丧乱贴,王羲之 兰亭序(神龙本),王羲之故居洗砚池一景,“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故居纪念馆,王羲之故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为古典园林式建筑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临钟繇书宣示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兰亭:在浙江绍兴市西南的兰渚山下现存建筑和园林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后移此重建的1980年曾全面整修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在这里书写的鹅池,曲水,“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此碑碑文为清康熙帝亲书兰亭序,碑亭,“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长风帖,“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寒切帖,“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孔侍中帖,“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游目帖,“书圣”王羲之的书法,黄庭经,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法度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黄庭经,黄庭经 换鹅图,“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此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522年),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现藏于山东曲阜孔庙中,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

    北魏张猛龙碑 (楷书),秦小篆和汉隶书,北魏石琬墓志(局部),秦小篆和汉隶书,6、草书,得书帖,亦称书暂西帖晋张华书此帖书法气势宏大,于晋简札法帖中颇为颇为罕有狂草 诸上座帖,亦称梵志帖墨迹,纸本宋黄庭坚书文物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印影本古诗四帖传为张旭所书纸本,草书,写于五色笺上,共40行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原迹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张旭古诗四帖,隋唐时期的书法,张旭,字伯高,吴县(江苏苏州)人,唐开元年间曾在常熟任县尉唐国史补等史书记载,他性嗜酒,常喝得酩酊大醉,醉后呼叫狂奔,然后挥笔写字,有时竟用头发沾着墨汁疾书,洒醒后观赏自己的书法,龙飞凤舞,飘逸万态,以为有神力相助常熟人民为了纪念张旭,直到今天,城内东门方塔附近还保留着一条“醉尉街”旧时,城内还曾建有“草圣祠”,祠内的一副楹联“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洒狂称草圣,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表达了邑人对这位“草书之圣”的深深崇敬张旭狂草图,张旭终年帖,隋唐时期的书法,张旭十五日帖,张旭肚痛帖,肚痛帖,传为唐张旭书草书6行,共30字 释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隋唐时期的书法,怀素,怀素(737799),俗姓钱,湖南零陵人。

    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所谓“醉素”,缘由这位出家人嗜酒茹荤,醉后“草圣欲成狂便发”,字字笔走龙蛇,“风骤雨旋”,笔下气势磅礴,着实给人以“剑气凌云”的豪迈感怀素的草书用笔圆劲,“使转如环”,所学对象不拘一格大自然、长辈、再传弟子,甚至在公孙大娘的舞剑中也能颖悟笔法此种精神,是这位大书家成为大器的奥秘所在隋唐时期的书法,怀素书蕉图(国画),隋唐时期的书法,怀素论书帖,草书墨迹,纸本,纵38.5厘米,横40.5厘米,9行共85字隋唐时期的书法,怀素小草千字文,贞元十五年(799年)书,怀素千字文有多种,而以“小字贞元本”为最佳,又称千金帖,绢本,84行1045字 明人莫如中说:“怀素绢本千字文真迹,其点画变态,意匠纵横,初若漫不经思,而动遵型范,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此本为怀素晚年所书,当为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淡之作,故历来为书林所重隋唐时期的书法,怀素自叙帖(之一),自叙帖,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叙”字原迹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自叙帖是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骤雨。

    由此可以想见当年操觚之时,心手相师,豪情勃发,一气贯之的情景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隋唐时期的书法,汉字的形体和构造5,5、楷书,赵孟頫书寿春堂帖,“楷”是规矩整齐、可为楷模的意思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到今天,是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557641),唐初著名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他历经陈、隋、唐三个朝代,在隋时书法就很有名,曾任太常博士;唐高祖即位,官给事中,与裴矩、陈叔达共同编纂艺文类聚唐太宗时历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据史书记载,欧阳询“虽貌甚寝陋,而聪明绝伦,读书即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早年他专学二王(羲之、献之)书,并吸取六朝北派诸家的长处,勤学苦练,融会贯通,从摹体中脱出,独创一派书风,其书以“险劲瘦硬”的风貌著称,史称“欧体”欧体开创了唐代楷书的先端,对后世影响很大,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隋唐时期的书法,欧阳询化度寺碑,隋唐时期的书法,欧阳询皇甫诞碑,隋唐时期的书法,颜真卿,颜真卿(709785),唐京兆万年人,字清臣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奸臣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颜真卿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 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私恨使颜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他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宋人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隋唐时期的书法,颜真卿墓(位于河南偃师市山化乡汤泉村),隋唐时期的书法,颜真卿多宝塔碑,隋唐时期的书法,颜真卿中兴颂,隋唐时期的书法,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墨迹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隋唐时期的书法,颜真卿 勤礼碑 ,隋唐时期的书法,柳公权,柳公权(778865),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穆公为之改容,知其“笔谏”也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隋唐时期的书法,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隋唐时期的书法,柳公权神策军碑,隋唐时期的书法,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流畅洒脱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三苏祠,三苏祠是北宋时期(9601127)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四川眉山市西南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 黄州寒食帖 ,苏轼真迹精品的代表作纸本,行楷书其书法丰腴劲秀,结字在方整中有流动的气势,特别是用墨虽浓,而灵活不滞,看去平平正正,但令人玩味无穷 苏轼赤壁赋(局部),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归去来兮辞原文由陶渊明所作,苏轼手书苏轼书归去来兮辞 ,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书必有神、 气、 骨、 肉、 血, 五者阙一, 不成为书也 苏轼论书,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黄庭坚画像,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黄州寒食诗卷跋是黄庭坚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后写的一段跋语。

    此跋历来为人们所珍视,与原帖合称“双璧”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李白忆旧游诗卷,黄庭坚草书墨迹据明代书法家沈周考定,此卷为黄庭坚在绍圣年间(10941098)被贬黔中后所书,是他晚年的草书代表作黄庭坚书李白忆旧游诗卷,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米公祠,是纪念宋代书法家米芾的祠宇,位于湖北樊城西南隅的柜子城上米芾(10511107),字元章,工诗文,擅书画,尤长于行、草,史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美誉,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米公祠,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淡墨秋山尽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米芾淡墨诗帖,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米芾苕溪诗卷,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蔡襄(10121067),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宋代大书法家,精通各体,尤长行书 蔡襄陵园原为蔡襄墓,位于仙游枫亭锦岭将军山下,旧福厦公路西侧, 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襄陵园,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扈从帖为治平三年(1066年)蔡襄五十五岁时作,用笔一丝不苟,疏朗婉健,雍容大度,颇具晋唐遗风。

    蔡襄扈从帖,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宋徽宗书法瘦金体,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雪松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仕元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著有松雪斋集赵孟頫是元初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称他“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说,赵氏早年向“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学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摹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代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 “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赵孟頫,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这是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代表作游天台山赋卷赵孟頫游天台山赋卷(行书),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赵孟頫闲居赋(行书),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赵孟頫秋声赋(行书),宋“四大家”和元赵孟頫的书法,明代祝枝山和文征明的书法,祝枝山,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人称“祝枝山”,因为右手生有六个手指,所以又号枝指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任过南京应天府通判,所以又有“祝京兆”之称。

    他的诗文书法,才气横溢,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号称“吴中四才子”他在书法上造诣很深,各体兼能,蜚声艺坛,与文徵明、王宠并称“三大家”陈道复为后起之秀,又称为“吴中四家”他的书法博采晋唐各家的长处,并有自家面貌主要成就在于狂草和楷书狂草来自怀素、张旭,更多的是接近黄山谷,提按和使转的笔法交互使用,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很紧,形成一种汪洋恣肆的视觉效果更难得的是楷书又写得相当严谨,有晋唐人的古雅气息这种反差很大的综合素养与唐代的张旭十分相似作品有楷书出师表、草书自书诗卷、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赤壁赋、杜甫诗轴等祝枝山手札,明代祝枝山和文征明的书法,祝枝山草书,明代祝枝山和文征明的书法,祝枝山箜篌引诸篇(局部),明代祝枝山和文征明的书法,祝枝山燕喜亭记(楷书),明代祝枝山和文征明的书法,文征明墓(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文陵村),文征明(14701559),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五十四岁以贡生荐试吏部,任翰林院待诏,三年辞归书法上,他工行、草书,大字仿黄庭坚,尤精小楷,亦能隶书;还擅山水,兼善花卉、兰竹、人物名重当代,学生甚多,形成“吴门派”明代祝枝山和文征明的书法,文征明 赤壁赋,文征明小楷,明代祝枝山和文征明的书法,文征明小楷,明代祝枝山和文征明的书法,康有为,康有为行书联,解析与探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gooddoc2022
    资质:实名认证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