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力资源/企业管理 > 其它相关企业文档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科学发展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体现

文档格式:DOCX| 8 页|大小 86.15KB|2025-03-16 发布|举报 | 版权申诉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科学发展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 的体现科学发展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体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的城市建 设高潮,形成了大连、杭州、上海、青岛、桂林等诸多代表性建设模式 这些模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城市政府为主体,以市场化为手段, 以各类城市资源为对象,以盘活资源、筹集建设资金为中心,以提高城市 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从实践结果看,这些城市 建设模式创造了巨大成就,但同时,在不少领域和不少地方也出现了不少 问题比较典型的如:过于依赖土地筹集资金,竭泽而渔;严重侵害农民和市民利益;财政高度负债;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造成房地产价格飞涨,脱离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毁坏历史文化遗产,或 拆真文物,建假古董;城市建设千城一面,丧失城市个性等理论界对此 也是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在这种背景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适逢其时地 提供了评判和深化现代城市建设理念与模式的统一标准科学发展观是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来衡量和指导现 代城市建设,可以清楚地解决城市建设为什么建、为谁建、如何建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下面结合桂林城市建设,探讨科学 发展观在我国现代城市建设中是如何具体体现出来的。

    一、以科学发展为中心“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 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用科学 发展观来指导现代城市建设,具中心自然也是为了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从决策技术层面来看,城市建设的科学发展涉及对建设时机、提供方式、 建设规模等问题的准确把握1、建设时机一般的城市维护和建设时时刻刻都需要搞,但大规模、 突破性的城市建设就有一个选择时机的问题桂林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发生 在1998年至2003年,之所以发生在这一时期,可以说既是天时、地利、 人和万事俱备的自然要求,也是政府决策者乘势而上,政策到位的必然结 果在天时上,这个时期正好与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中央政府鼓励投 资的经济周期相吻合,同时,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也步入了快车道;在地利上,桂林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名城,城市建设却一直非常落后,加上地处西部大开发地带,这就能为她的城市大改造赢得广泛支持;在人和上,国家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极大地提高了从中央领导到海内外 游客,以至普通市民要为桂林这个美丽姑娘换上漂亮衣裳的呼声2、提供方式我国过去的城市建设几乎完全依靠政府计划来投入资金 进行建设维护,而每个城市政府直接掌握的财政资源是相当有限的。

    如桂 林市1999年市本级全部财政收入为14亿元,预算内安排用于城市基本建设的投入仅3000万元如果单靠地方政府投资,依然只能做一些修修补补 的小项目但另一方面,桂林又拥有大量被低效利用甚至闲置的城市资源, 包括原来由政府垄断经营的市政事业、丰富的旅游资源、世界级的旅游和 城市品牌、低容积率的城市用地以及城市合并后富余的人力资源等等桂 林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合理分界,充分运用市场 机制和制度创新两大法宝,积极探索各种途径,最大可能地激活这些资源 并用于城市建设正是通过提供方式的创新,桂林市在6年的集中建设期内,以30多亿元的政府投入拉动了 200多亿元的城市建设投资3、建设规模城市建设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在我国现行决策和投 融资体制下,政府与市民都很容易陷入盲目攀比、贪大求洋的陷阱如何 根据各城市自身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进行适度建设,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数 量标准不过,对于大规模城市建设的适度性问题,可选用 3个最直观的 指标来作定性判断:第一,微观项目规模的适度性,要看单个市政公共设 施建成后的使用情况与未来趋势;第二,宏观建设规模的适度性,可根据 政府负债情况,动态地分析负债率、偿债率等各项指标有没有突破公认的 安全线;第三,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设规模适度性,可看城市建设带动 的房地产价格上涨有没有超出普通市民的购买力水平。

    二、以人为本现代城市建设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的城市建设,除了建设方式和制度上 的创新外,最根本的一条是明确树立了 “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所有的 建设都围绕着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来进行城市是市民追求安居乐业的场 所,安居是乐业的前提现代社会人们对“安居”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有 吃有住,“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 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所以在城市建 设中,要全面考虑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健康、娱乐等各方面的需要, 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桂林的城市建设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上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项目 安排全面,兼顾城市居民的各方面需求从 1998年以来的城市建设重点项 目看,除了道路、桥梁、水务、垃圾处理、防洪等城市基础设施外,还有 像小游园、国际会展中心、体育场馆、大型书城、中心剧场、文物古迹保 护、公益交通、免费厕所等一批社会性项目;二是对项目本身考虑全面, 兼顾项目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如规划将两江四湖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成融 环保、水利、旅游、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桂林中心城环城水系全面发展 的城市建设整体提升了桂林的生态、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为市民创造了 全方位的福利,同时,也进一步吸引了全国高规格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在 桂林举办,仅2002年承办的重大活动就有央视中秋晚会、全国医疗器械博 览会、博鳌亚洲旅游沦坛等。

    2004年全国第十四届书市更是首次选在桂利 这样一个中等城市召开,并在订货总金额、展销规模、出版物品种等方面 创下了历届新高999三、协调发展1、预先规划桂林早在大规模城市建设开展之前就及时制定了《 1 年至2003年桂林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思路》,把城市建设放在环境保 护的框架下来考虑,充分体现了协调发展的理念这份《工作思路》成为 桂林统筹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宪章2、环保为民生桂林的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并不是两张皮,而是统在提高民生质量上桂林的内湖水系在历史上就是游览胜地,后来逐渐败落成垃圾堆放地和污水排放池1999年启动的两江四湖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建了环城水系胜景,彻底改变了这一区域的环境质量同时,又通过旅 游开发和两岸游园建设开放,明显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环保与民生的 结合,使桂林在空气、水质、绿化等方面都处于全国前列,2003年荣获“全 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并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的试点地区3、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桂林在城市建设中,不仅 重视恢复自然山水风貌,而且大力保护历史人文景观如桂林中心区是历 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但许多文物古迹长期被湮没在破旧、违章建筑堆 里。

    文物得不到保护利用,居民生活也不方便从 1999年开始,通过异地 开发安置等办法,拆迁城市中心区1.5万户居民,在使大量老百姓改善居住 条件的同时,文物古迹也显露出来,并得到精心保护4、继承发扬城市特色桂林是一座以“桂树成林”而得名的城市,但 由于桂树生长期长、成活率低,城市绿化早已不用桂树城市大规模建设 开始后,桂林重新恢复以桂树作为城市行道、绿化首选树,经过几年建设, 桂林又重新展现出桂树成林、桂花飘香的城市独特风貌在城市建筑上, 桂林也有意识地采用了一些桂北民居风格,建筑与山水交相辉映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还需要建立起城乡一体、区域 平衡的概念只有做到城乡统筹、区域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城市自身发展 的平衡协调桂林作为桂北的中心城市,早在 1998年地市合并时,就明确 提出了 “大桂林”的概念大规模城市建设使“大桂林”概念相应有了可 操作平台通过实施大桂林城市建设、大桂林旅游开发,在中心城市的辐 射带动下,桂林下属城乡建设也紧紧跟了上来各县乡几乎都成功开发建 设了主题旅游热点,如阳朔的休闲度假游、兴安的历史文化游、龙胜的少数民族风情游、恭城的生态游、丹霞的资源地貌游、 荔浦的华裔之乡游等。

    这些县乡旅游热点从 2001年“五一”起,接待境内 游客数量已经超过桂林市区,这又反过来促进了市区旅游业的发展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 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体现在城市建设中,更现实 的是要合理配置城市资源,保证城市建设在代际、任际间健康、持续、协 调发展大体说来,可表现为资金可持续、运管可持续、自然资源可持续 和规划可持续等几个方面1、资金可持续城市建设存在时机效应和规模经济特点,在合适的时 机,系统进行大规模建设,效率最高但同时,城市建设又相对稳定,资 源也总是稀缺的,大规模建设只能相机而为正由于这种非正态分布特点, 就需要合理解决建设资源的代际、任际配置问题一方面,在特定机遇下 的某届政府有责任预支资源,集中资金规模化进行城市建设;另一方面又 不能预支过度,以防影响后来人的正常建设能力,给后届政府或后代居民 留下难以承受的债务负担从桂林的情况来看,到2003年末,市本级GDP 负债率15.4%,偿债率8.7%,都处于公认的安全线以内而且债务债权结 构安排比较合理,在债务偿还保证上,多数项目本身就有良好的直接或间 接经济效益,能产生稳定的偿债资金流。

    2、运管可持续公共设施项目建成以后,一般需要另外再安排日常运 营维护费用这就很容易给后届政府造成负担,特别是在财政吃紧的中西 部地区,有钱建设、没钱运转使用的情况比较常见桂林在城市建设中, 通过各种创新方式,统筹考虑公共设施的建设与运管,一般在规划建设初 期就充分挖掘各项目进行商业运营的可能性及赢利模式,尽量将其建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的项目对一些实在无法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 设施,则充分引入市场机制,“以商养管”如免费公厕的建设和运管就是 靠捆绑周围商业网点经营权来提供的这些措施保证了建成的公共设施大 都能自我维持运转,基本解决了运管的可持续问题3、自然资源可持续桂林在城市建设中对待土地问题的基本思想是, 不依赖征用农村集体土地,靠粗放经营搞建设,而是集中精力合理配置市 区低效国有土地,精投细建,整体提高土地收益主要措施包括疏解中心 旧城、留出发展空间、调整城市功能,发挥土地级差效益,以及重新规划、 拆旧建新、提高容积率桂林以前的城区建筑不仅破旧,而且普遍低矮, 平均建筑容积率只有1.3,可利用空间很大在城市建设中通过重新规划,拆旧建新,使容积率大幅度上升,城市中心区拆建比达到 1:5.2,新建楼房容积率升至5.5,仅仅依靠提高建筑容积率,桂林的土地使用效益就翻了数 倍。

    4、规模可持续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理念的综合体现,从整体规划到 一个项目的规划,无不表达了决策者对城市、人、自然,以及政治、经济、 文化、历史等关系的认识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城市建设理念, 结果便容易出现“领导一换、规划重来”的现象要保证规划可持续,首 先需要有明确、科学的城市建设战略思想和目标桂林在大规模城市建设 之前,就根据其风景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区域经济中心的城市性质, 及时制定了《1999年至2003年桂林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思路》,明确提出了指导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的战略思想与目 标这是一个从桂林实际情况出发的战略目标,得到了各界专家和广大市民的一致认可,因而后届政府能始终坚持其次,需要决策者拥有科学的 规划理念如桂林环城水系工程尽管已经规划到 2010年,决策者们还是 再指出:这个工程应该是长久的、开放的、放射的,不是给后人留下负担, 而是给后人留下发展的空间和想象的余地第三,规划的可持续还要以高 水平的规划设施技术作保障作为世界旅游和历史文化名城,为了在城市 建设中体现出相宜的规划设计水平,桂林彻底打破了本地规划设计市场的 垒断,面向海内外公开招标、征集这就保证了城市建设规划既能突出本 土特点,又具有国际水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靓仔靓仔
    资质:实名认证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