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心理学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文档格式:PPT| 43 页|大小 319.49KB|2024-10-08 发布|举报 | 版权申诉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4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心理咨询与治疗学,第一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教学目的:,1,、识记并理解心理健康、心理障碍的含义,2,、理解并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3,、掌握判定心理健康的标准,4,、掌握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5,、识记常见心理障碍及其主要的症状,第一节,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概述,一、心理健康,1,、健康与疾病,2,、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心理障碍:由疾病等因素导致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出现异常状态关于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解,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显然,这一定义,过分突出了个人体验该次大会也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这种标志的认定,要比上述定义更全面而具体关于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解,English(1958),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能作 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提法,(一),Maslow,的十项标准,1,、充分的适应能力,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能力作适当的评价,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4,、与实际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当的情绪渲泄与控制,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做有限的个性发挥,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基本要求作出恰当的满足,(二)郭念锋(,1986,)提出,10,条标准,1,、周期节律性,2,、意识水平,3,、暗示性,4,、心理活动强度,5,、心理活动耐受力,6,、心理康复能力,7,、心理自控力,8,、自信心,9,、社会交往,10,、环境适应力,(三)许又新(,1988,)的三标准论,1,、体验标准: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2,、操作标准: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

    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社会效率和社会功能;,3,、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流向考察分析四)王长虹、丛中概括出,8,条标准,1,、智力应在正态分布的多数人范围之中,2,、适应能力,3,、耐受控制能力,4,、意识水平,5,、社会交往能力,6,、康复力,7,、自知和自爱,8,、人格的完整与协调,(五)马建青(,1992,)的,7,条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协调,心境良好,3,、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能动地适应环境,6,、保持人格完整,7,、符合年龄特征,三、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一)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1,、遗传因素、教育因素与认知因素并重的原则,2,、人与环境的协调原则,3,、身心统一的原则,4,、个体和群体结合的原则,5,、知、情、行相对平衡的原则,(二)增进心理健康的三个基本途径,1,、生理方面的主要途径,(,1,)实施优生政策,避免先天性有害生理影响,保证良好分娩过程;,(,2,)儿童期营养的保证,以消除生理和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3,)提供免疫和其他医疗措施,以预防感染性疾病;,(,4,)加强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5,)合理的休息和娱乐,以消除疲劳,调节情绪。

    二)增进心理健康的三个基本途径,2,、心理方面的途径,(,1,)在婴幼儿期给予充分的母爱和关怀,提供友爱、温暖、鼓励的养育氛围;,(,2,)进行必要的社会行为训练,发展儿童的探索精神以及活动能力;,(,3,)提供科学的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训练;,(,4,)对心理压力,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帮助;,(,5,)培养乐观、积极、幽默与爱的情绪,善于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6,)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提高对人生各转折期的适应能力;,(,7,)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哲学二)增进心理健康的三个基本途径,3,、社会方面的途径,主要是减少社会压力,提供每一公民健全生活环境的各项措施以上三方面途径构成了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机整体,只有三者的协调发展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第二节,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与原则,一、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从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确定心理现象常模的偏离;,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从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从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做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二、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李心天),(一)医学标准,(二)统计学标准,(三)内省经验标准,(四)社会适应标准,三、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判定心理障碍的一般临床标准,(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即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二)心理活动自身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即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四、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心理异常的成因,(一)心理健康状态,1,、心理健康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动态平衡状态,2,、影响心理异常的主要因素,(,1,)内在精神属性,(,2,)外在的生物和社会因素,3,、心理平衡状态的破坏超越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导致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四、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心理异常的成因,(二)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机制,1,、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3,、存在人本主义学派的观点,4,、认知疗法创始人贝克的观点,5,、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机制,精神分析学派,一、幼年情绪发展中遭受挫折,并由此形成的情结是后来一生各个发展阶段上出现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二、,“,潜意识,”,和,“,意识,”,或,“,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在,“,自我,”,中的表现,或在自我中被体验到就是心理障碍的症状。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经由学习过程酿成的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倾向,不良反应方式,破坏心理健康的根本原因现代行为主义,不单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也重视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反作用,提出,W,S,Ow-R-W,的公式,该公式中,W,是指环境,,S,是指环境中的某类刺激,,Ow,是具有个体内在经验的主体,,R,是指对环境中某类刺激的反应,公式中最后一个,W,,是指受到主体反应影响的发生了某中改变的环境就这种意义上来看,人的心理健康的破坏,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的结果存在人本主义学派,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是,“,潜能,”,,对于,“,潜能,”,,他们不象行为主义用实验证明内驱力一样,去证明它的存在,而是设定潜能的存在,并规定,“,潜能,”,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有完善发展的趋势(马斯洛,,1943,),为此,他们认为,心理健康的破坏,就是,“,潜能,”,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贝克认为,在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临界处,尚存在着模糊状态的意识层面,这种,“,模糊意识,”,对人的认知有巨大影响,一些错误的认知模式,就是受其影响而形成的,以这种错误的认知模式去评价环境或评价自我,便会出现偏离,从而产生异常的情绪,如抑郁情绪。

    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及破坏机制,精神属性对心理健康影响示意图,第三节,常见心理障碍,认知障碍,情绪情感障碍,情绪情感障碍,情感淡漠:,病人对外界刺激缺乏响应的情感反映,如在生死离别或久别重逢的情况下病人表现的无动于衷平时面部表情平淡呆板,冷漠无情,内心体验日益贫乏,失去与周围人环境的情感联系在疾病的早期,往往表现为细致的情感逐渐尚是失,病人对家人和同事显得不关心、不体贴,对周围人和事物态度冷淡,情感反应不鲜明、不生动以后漫漫发展成为上述现象,意向行为障碍,自知力障碍,自知力是患者对自己实际存在的躯体疾病病和心理异常的认知和判断能力,自知力是判断精神障碍患者好转程度极其重要的标志自知力很重要,它是区别精神病和神经症的极其重要的标志常见心理障碍的临床疾病分类,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神经症性障碍,反应性精神障碍及癔症,人格障碍,心理生理障碍,非精神病性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紊乱,心理问题,(mental trouble),与心理紊乱(,Psycho-disturbance),是非精神病性的,是指人们在承受压力,(Stress),的当时和过后,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所产生的效应,即应激或应激后效应,(Stress traumatic,Stress post traumatic),;这种效应可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偏离常轨,但又不产生精神病性症状,;,由于压力强度不同和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不同,这种效应的严重程度也不同。

    依效应的强度可将临床相分为三大类,:,心理问题、心理紊乱和边缘状态,.,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指,在时间性质方面有近期发生而不太可能持久的特点问题的内容尚未泛化而只局限在引发事件本身;其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并没有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如婚姻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等心理紊乱,心理紊乱:,是指其反应强度剧烈并严重影响思维逻缉,初始反应强烈,如在暴怒情况下,出现强烈的非理性行为冲动毁物;心理行为异常持续的时间较长,(,一个月以上,),、长期难以克服的心理负担;内容充分泛化,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由于长期的精神折磨,有时伴有躯体化症状或人格上的问题,如心理生理障碍、退缩与攻击边缘状态,边缘状态:,是指这样一组临床相,既无法纳入精神病学,(,含神经症,),诊断标准,又超越了临床心理学诊断范围,只有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会诊,方可确定是使用心理学治疗方案,抑或使用精神病学治疗方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文档
    XX中小学校食堂管理办法(修订版)及XX中小学校外供餐管理办法(修订版).docx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策略讲座.pptx
    2025年高考 历史三轮复习策略.pptx
    2025高三历史三轮复习策略.pptx
    2025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备考策略.pptx
    科室长在全市挂职干部代表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范文.docx
    中国石油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专题学习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范文.docx
    机关办公室专题学习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材料范文.docx
    书记在理论学习中心组关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范文.docx
    中国石油分公司党委副书记专题学习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范文.docx
    总经理在中国移动分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docx
    在中国移动分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范文.docx
    在医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范文.docx
    在移动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全国.docx
    副检察长在检察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交流会上的研讨发言范文.docx
    在银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专题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范文.docx
    在检察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交流会上的研讨发言范文.docx
    公司董事长学习民营企业座谈会讲话精神感悟范文.docx
    2025年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发言范文.docx
    在2025年作风建设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上的交流发言范文.docx
    卖家[上传人]:zhuwuneng
    资质:实名认证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